云南大學胡鳳益團隊成功創制多年生稻技術 已在多個國家試驗示范成功
記者8日從云南大學獲悉,該校胡鳳益團隊聯合國內外相關團隊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可持續性》(Nature Sustainability)發表論文,詳細報道了該團隊20多年來通過種間遠緣雜交創制多年生稻的研究成果,在全球多年生糧食作物育種領域具有里程碑意義。
經過近萬年的人工選擇,人類把糧食作物從其多年生野生近緣種馴化成了一年生栽培種,為人類的生息繁衍奠定了物質基礎。但是,一年生糧食作物生產方式也帶來了種子投入量大、水土流失加劇、農機具投入增加、土壤養分流失等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問題。
為了解決糧食安全與生態安全平衡問題,胡鳳益團隊自1996年起致力于研究水稻的多年生化并成功創制了多年生稻技術,在國際多年生作物研發領域具有里程碑意義。
11月7日,胡鳳益團隊聯合國內外相關團隊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可持續性》發表了題為“多年生稻的可持續生產力與生產潛力”的研究論文,并同步發表了題為“多年生稻變革促進可持續農業”的研究簡報,詳細報道了該團隊20多年來堅持和探索多年生稻的培育、創新、應用。
多年生稻連續種植4年,每年收獲2季,平均每季產量為6.8噸/公頃,與一年生稻產量(6.7噸/公頃)相當。與一年生稻生產方式相比,多年生稻自第二季不再需要買種、育秧、犁田耙田和栽秧等生產環節,每季每公頃節約勞動力68-77人次,節約生產投入46.8-51%。
基于免耕生產方式,多年生稻播種一次持續收獲多年,改善了稻田耕層土壤結構,培肥土壤,其土壤有機質和全氮每年分別以0.95噸/公頃和0.11噸/公頃的速率增加。截至2021年,多年生稻已在中國及南亞東南亞和非洲等“一帶一路”沿線多個國家試驗示范成功,惠及55000余農戶。
《自然-可持續性》的高級編輯William Burnside認為“該項研究從育種、農藝性狀評價、潛在影響、農戶勞動力和收入以及可能的種植范圍等方面證明:把世界上最古老和最重要的馴化谷物變成多年生范式是一項重大的變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大學學生體質測試與畢業證直接掛鉤,是時候動真格了
如果你是這所“雙一流”大學的大一新生,你的中長跑、引體向上、仰臥起坐、立定跳遠不及格的話,抱歉,4年后,你將拿不到畢業證!這并非玩笑。[詳細] -
云南大學:金牌民族學是這樣煉成的
2017年12月28日,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公布的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顯示,云南大學民族學學科以A+的成績,與中央民族大學并列A+。[詳細] -
云南昆明:高校學生錯峰返校 嚴格宿舍管理
根據云南省教育廳的通知,高等學校在屬地政府的指導下,“一校一策”制定開學方案,達到開學要求的,5月6日起畢業年級可以開學,5月11日起非畢業年級可以開學。[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