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為抓手 增強西藏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中華文化認同是個體或群體對中華文化予以認可并產生歸宿感的社會心理過程,是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根基和關鍵。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公共文化服務現代化是中華文化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增強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的重要抓手,它與文化認同有正相關關系。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現代化,應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打造更美好的公共文化空間,提供更優質的公共文化產品,營造更和諧的公共文化環境,在不斷滿足人們美好精神文化需求過程中擔負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職責使命。
打造更美好的公共文化空間
公共文化空間是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載體,包括公共文化服務場所、公共文化設施、公共文化活動以及依附其上的文化價值觀念和文化治理體系。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是城鄉一體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志,更是不斷提升現代公共文化服務質量、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認同的重要抓手。2021年4月,“著力構筑公共文化新型空間”被列為未來文化建設的四項工作重點之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西藏公共文化建設成就顯著。目前,全區共有5464家農家書屋、1787家寺廟書屋、74個縣(區)綜合文化活動中心、692個鄉(鎮)綜合文化站、8個市(地)圖書館。社區書屋、校園書屋等基礎設施規模不斷擴大、數量不斷增加,內容和設備不斷升級,資源實現有效整合。城市書吧等新型閱讀空間建設不斷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自2019年獲得“第三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榮譽稱號以來,拉薩市在設施建設、資金投入、隊伍建設、活動開展、發展規劃等方面均有了制度性保障,形成了政府負責、部門牽頭、縣區配合、齊抓共管、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
新時代新征程打造更美好的公共文化空間,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現代化,要從兩方面入手。一要更加注重以人為尺度的空間打造。以人為本是公共文化服務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公共文化空間發展中的具體體現,它要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一性”統領區域文化的“差異性”,構建對“現代公共人文精神”認知的均衡性,構筑民眾對現代文化的歸宿感。空間的設施、資源、服務緊跟人走,以開放、智慧、包容、共享為宗旨,以“大閱讀”“悅讀”等現代理念開展全民共享活動,營造有品位、有溫度、有人間煙火味的心靈棲息之地。其表現形式可以是文化藝術、休閑娛樂,或者生活服務、自然生態等,如拉薩城市之肺——拉魯濕地公園,就是集多功能于一身的公共文化空間典范。二要以設計提升品位,以文化發揮效能,引導大眾多元文化需求升級,實現公共文化的效能與價值。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既要好用,又要好看,是效能與審美的結合體。改變“空間即建筑”的傳統觀念,將文化街道、文化院落、文化公園、文化綠道、文化標識等內容納入公共文化空間范疇,使其既有實用價值,又有審美意義。
提供更優質的公共文化產品
公共文化產品指以政府部門為主的公共部門面向全體社會成員,通過傳播精神價值和行為方式的形式提供的、用以保障公民文化權益的產品或服務,具有使用上的非競爭性、受益上的非排他性。公共文化產品是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內容,是增強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的重要載體。
在物資極度匱乏的年代,解決“有沒有”是關鍵問題。當前,無論在物質還是精神方面,主要是解決“好不好”的問題。目前,在西藏常住人口中,擁有大學(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比約11.02%,擁有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比約7.05%,城鎮人口占比35.73%;移動互聯網普及率大為提高,人們的視野更開闊、思維更活躍、精神文化要求更高。滿足人民美好文化需求,提供優質的公共文化產品勢在必行。
一要創造具有中華文化內涵、展現中國魅力的文化產品。深入挖掘西藏優秀傳統文化內涵,使其“小美”源源不斷豐富和充盈中華文化之“大美”;創新西藏優秀傳統文化表達方式,讓“深閨”中的西藏優秀傳統文化以更時尚、更現代的方式走進新時代、融入現代人的生活;處理好共性與個性、傳統與現代、創新與發展的關系,摒棄落后的、不合時宜的傳統,實現西藏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推動西藏優秀傳統文化現代化,為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貢獻西藏力量。
二要提高供給與需求的匹配度。政府既是公共文化產品的規制者,也是主要供給者。公共文化服務需要精準供給。首先,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需求表達機制,拓展需求表達渠道。成立調研工作組,通過實地調研、問卷調查、開通政府工作文化專欄、舉辦座談會等方式摸清底數,了解群眾所思所需。歸類整理相關數據,分析不同地區、不同層面群眾的文化需求特征,精準施策。建立群眾文化滿意度反饋調查機制,構建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效力考核評價體系。其次,建立公共文化服務審核機制。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始終把維護祖國統一、加強民族團結作為西藏工作的著眼點和著力點,嚴禁在文化產品中出現危害祖國統一、破壞民族團結的內容。加強對版權、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鼓勵原創、尊重首創,健全文藝人才培養機制,推出更多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的優秀作品。運用法治懲處和震懾侵權盜版、抄襲剽竊的違法犯罪行為。出臺相關政策制度,引導文化產業健康發展,堅持書刊、影視、文藝活動等文化產品以“健康”“原創”為核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嚴厲打擊低俗、庸俗、媚俗文化,抵制跟風化、同質化、形式化的文化供給,實現精品供給與精準供給的完美結合。最后,加強對公共文化產品的宣傳力度,做到“民有所求、我有所應”“我有所供、民有所應”,努力營造公共文化活動人人知曉、人人響應、人人共享的良好氛圍。
三要開展有創意、有新意的文化活動。新時代人們不再滿足于簡單被動地看看戲、聽聽歌、吃吃飯,而是渴求欣賞內容更深刻、形式更新穎的富有啟發性、創造性的多種文化。豐富節日活動形式、挖掘節日文化內涵,回歸節日本真本味,以豐富的文化活動闡釋節日時代價值,打造節日品牌文化在西藏大有可為。自治區黨委宣傳部曾以“世界讀書日”為平臺,組織主題晚會、詩歌朗誦、閱讀講演、知識競賽、名家講堂等系列活動,將書與讀有機融合,吸引了不少讀者。目前,“書香西藏”已成為區內一流閱讀品牌,成為西藏的文化名片。另外,如拉薩市城關區蔡公堂鄉組織的“三八”婦女節插花活動、“弘揚‘七夕’文化,創建文明家庭”的七夕主題活動,林芝市的桃花節等,它們之所以人氣爆棚,主要在于站位有高度、內容有深度、形式有新度、情感有溫度,在潛移默化中推進移風易俗,弘揚健康文明新風尚。
營造更和諧的公共文化環境
孔子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營造公正和諧的文化環境是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內容。
一要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要“發揮黨和國家功勛榮譽表彰的精神引領、典型示范作用,推動全社會見賢思齊、崇尚英雄、爭做先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遵循,全社會要唱響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三個倡導”核心內容。各行各業在深化拓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中,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職業道德建設、行風評議、行業行為規范等結合起來,使其在本行業本領域深深扎根。同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眾日常生活,不斷完善市民公約、鄉規民約、學生守則等行為準則,使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要大力推進公共文化供給主體的多元化發展,實現以政府為主導、市場化運作、社會主體共同參與的多元合作模式,保證供給主體資質過硬、產品優良,同時充分利用市場優勢提高公共文化資源的利用效率。各級政府要科學合理開展監督管理工作,保障市場競爭的公平性,構建信息反饋靈敏度較高的公共文化服務市場監管體系。規劃公共文化服務市場行為,嚴厲打擊、制止違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不良行為。
三要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效率績效評價體系。各級政府要將其納入政府工作績效考核評估體系,把群眾滿意度作為考核重要依據之一。通過座談會、網絡調查、問卷、個別談話等形式了解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的意見建議,實現供給與需求的良性循環,打造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中華文化認同堅強堡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
(作者單位:拉薩市委黨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拉薩市宣傳思想文化戰線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專題宣講報告會舉行
12月9日下午,拉薩市宣傳思想文化戰線舉行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專題宣講報告會。 [詳細] -
“從語言到史詩——國際視野下的藏羌彝文化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順利舉辦
王啟濤教授表示,藏羌彝民族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豐富的語言和史詩資源,是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在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增強文化自信乃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