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中國邊疆考古論壇線上舉行 推出八大主題40多場學術報告
中國考古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社科院考古所)共同主辦的第四屆中國邊疆考古論壇,12月17日至18日通過線上方式舉行,圍繞多元一體、東北地區、新疆地區、內蒙古及周邊、甘肅地區、西藏與四川、華南地區及其他、發現與周邊區域等八大主題,相關邊疆考古遺址發掘研究專家學者將發表40多場學術報告,并展開廣泛深入討論。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所長陳星燦研究員致辭表示,邊疆考古在中國考古乃至世界考古中的位置越來越重要,也是充滿希望和未來的領域。“無邊疆不中國”,對邊疆歷史、考古梳理得愈清晰,多元一體之路闡述得愈深刻,多學科、多層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工作一定會加深對邊疆的認識,也會加深對中國的認知。
陳星燦對邊疆考古工作提出三點期望:一是在邊疆考古實踐中積累、總結、升華學科應用、方法與理論,這是邊疆考古學越來越具有光明前景的根基,也會為下一個中國考古百年奠定堅實的根基;二是邊疆考古與中外學者更多交流互動、協同發展,共同促進、繁榮中國考古學的未來,一同邁入中國考古學的黃金時代;三是中國邊疆考古論壇越來越成規模,影響也越來越大,希望論壇再多些討論與爭鳴,系統記錄發布專家學者的想法、研究和發現。
中國考古學會邊疆考古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人民大學魏堅教授致辭說,邊疆考古是中國考古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何以中國,因有邊疆”,這已經逐漸成為學界的共識,可以說邊疆考古必將成為中國考古學未來發展的熱點。邊疆考古不但是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重要手段,同時對探討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的歷史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魏堅認為,中國邊疆考古論壇為從事邊疆考古及相關領域研究的專家學者搭建了一個學術研究和合作交流的平臺,每年一度的論壇必將推進中國邊疆考古學科的發展,促進邊疆考古研究取得更大收獲。他希望從事邊疆考古及相關領域研究的學者,以邊疆考古的視角審視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與發展,同時要拓展國際視野,立足邊疆地區的區位優勢和文物資源特色,深入推動邊疆考古研究,促進學術交流和文明互鑒,推動中國邊疆考古事業的深入發展與進步。
國家文物局考古司副司長辛瀘江在論壇上致辭時,對第四屆中國邊疆考古論壇舉辦、對邊疆考古工作取得新收獲表示祝賀。他還提出,一是持續深化考古研究,全方位、多層次研究闡釋邊疆地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歷史。二是促進考古成果轉化,推動邊疆地區文化建設,更好助力興邊富民行動。三是打造邊疆考古高水平平臺,為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作出新的貢獻。
中國社科院考古所邊疆民族宗教考古研究室主任叢德新研究員主持論壇開幕式。他認為,邊疆考古的時空一直在持續拓展,從百萬年前人類起源、萬年前文化探索,到五千多年前文明起源,再到各歷史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演進過程,直至近現代各種歷史遺跡,無所不及,不斷有新發現出現。同時,中國邊疆考古工作始終與國內其他地區的考古協同發展,交流日益深化,邊疆考古學在維護多民族統一國家的發展、穩定方面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并已進入一個蓬勃發展的新階段。
據了解,中國邊疆考古論壇自2019年創辦起每年舉辦一屆,今年的第四屆由中國社科院考古所邊疆民族宗教考古研究室、中國考古學會邊疆考古專業委員會、中國社科院考古所邊疆考古研究中心聯合承辦。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第三屆邊疆地區社會工作論壇在西藏民族大學舉辦
22日,由西藏民族大學法學院承辦,新疆師范大學和內蒙古大學協辦的第三屆邊疆地區社會工作論壇在西藏民族大學成功舉辦。本次論壇以“族際交往與共同體建設”為主題。[詳細] -
邊疆兒女心向黨 美好家園綻新顏
10月16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隆重開幕,日喀則市各族干部群眾通過電視、廣播、移動設備等多種方式,認真收聽收看開幕盛況,第一時間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詳細] -
書香潤邊疆
近日,西藏亞東出入境邊防檢查站邊疆圖書室收到社會愛心人士捐贈圖書200余本,助力“書香滿邊疆、文苑開警營”主題讀書活動走深走實。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