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一項目獲國家社科基金冷門絕學立項
彩塑是一種古老而又獨特的雕塑方式,是傳統的“繪塑結合”的工藝,集彩塑和繪畫為一體。近日,由西藏大學美術系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白日·洛桑扎西主持申報的研究項目——《西藏彩塑藝術遺存調研與保護對策研究》獲2022年度國家社科基金冷門絕學研究專項學者個人項目立項。華彩之塑,魅力西藏。讓我們跟隨白日·洛桑扎西一道聆聽古代彩塑大師的工匠之聲,探尋西藏彩塑華美風采!
【立項】
加快研究步伐 讓古老彩塑藝術重煥生機
一提起西藏彩塑藝術,白日·洛桑扎西總有聊不完的話題。1992年,他以天津美術學院雕塑系委培生的身份從西藏大學藝術系畢業。學成歸來之后,他追隨益西西繞先生在大昭寺學習藏民族傳統泥塑技法。
三十載光陰雖匆匆而過,但白日·洛桑扎西對彩塑藝術的熱愛從未改變。他曾在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做中組部組織的“西部之光”訪問學者,主攻宗教美術研究;他的雕塑作品《古韻》曾入選第十屆全國美展,并被長春世界雕塑公園永久收藏。五年前,《西藏彩塑藝術遺存調研與保護對策研究》便已在他心底萌芽。今年,隨著成功申報國家社科基金冷門絕學研究專項學者個人項目,該項目正式立項,將由他和他的碩士、博士研究生團隊共同完成研究。
白日·洛桑扎西說:“彩塑是反映西藏本土歷史文化的載體之一,它承載著文化交流、風格演變和技藝傳承,如果古老的彩塑遺存在記憶中‘消失’了,那意味著它失去了本該有的歷史、文化價值。因此,我覺得如果不加快研究的步伐,建檔立志,西藏彩塑藝術遺存自然成為一種‘絕學’的狀態。”
【研究】
扎實推進研究工作 項目階段性成果即將面世
在該項目正式立項前,白日·洛桑扎西及其團隊已經做了大量的基礎性調研工作,他們的足跡遍布全區有重要遺存的各個角落。“拉薩的分布比較集中一些,山南也有一部分。日喀則讓人‘又愛又恨’,那里的遺存風格獨特、保存程度普遍較好,但是每個遺存之間來回路程就要花費大量時間。”白日·洛桑扎西談到。由于還承擔著西藏大學的教學任務,項目調研往往只能在寒暑假期間進行。
基礎調研不是走馬觀花,有時一個眼神、一處衣褶、一種體態,都是判斷一尊彩塑具體年代、藝術風格和文化價值的重要因素。日積月累,白日·洛桑扎西漸漸地有了一些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經驗”。拍照、測量、繪圖、走訪了解彩塑遺存情況的當事人,為每尊陌生的彩塑制作一張“身份證”,讓古老的彩塑技藝流傳有序,這就是他們團隊正在做的事情。
隨著研究工作的深入,《西藏彩塑藝術遺存調研與保護對策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藏族美術大集成·西藏卷·彩塑1》即將出版,這也為后期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
【意義】
建立共享數據庫 為彩塑遺存打上歷史標簽
“冷門絕學”,乍一聽都會聯想到武林秘籍。其實,《西藏彩塑藝術遺存調研與保護對策研究》是一個融合歷史學、材料學、圖像學和風格學等多學科知識交叉開展的科研項目,目的在于建立西藏彩塑藝術遺存數據庫,并投放在公共平臺上,為更多研究者提供翔實有力的數據。
通過多年研究,白日·洛桑扎西清楚地了解到,早在公元七世紀也就是唐朝,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已經在彩塑這一載體上得到充分體現。
在白日·洛桑扎西眼里,西藏彩塑不僅僅是技藝,更蘊含著先輩的工匠精神和審美趣味,更是文化與思想的載體,承載著人文情懷和生命智慧。“我希望通過建立西藏彩塑藝術遺存共享數據庫,為每一尊彩塑打上歷史標簽,讓西藏古老的彩塑藝術‘活’起來。”白日·洛桑扎西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丨用新題材唐卡講好西藏發展故事
冬日的早晨,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的畫室內,43歲的西落正仔細端詳著眼前的畫作——畫布上,遠處白雪覆蓋的珠穆朗瑪峰與近處的綠水青山相輝映,花果豐饒的山水間。[詳細] -
“喜慶二十大·禮贊新時代——創建國家固邊興邊富民行動示范區第十五屆西藏珠穆朗瑪攝影大展”開幕
西藏自治區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汪海洲,自治區政協副主席、文聯主席扎西達娃,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柳軍,中國攝影出版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梁克偉出席開幕式。[詳細] -
西藏普通高等學校藝術類招生專業加試舉行
近日,西藏自治區2023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藝術類專業加試順利進行。全區設拉薩、日喀則、山南、林芝、昌都、那曲、阿里七地(市)和西藏民族大學8個考區。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