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理工大學推動特殊教育發展
“我在聾人工學院讀書快7年了,學校的老師同學對我們都很愛護、尊重,在活動中優先安排在第一排,提供字幕翻譯,還鼓勵我們參加互聯網+、挑戰杯等項目,讓我們更加自信、自立、自強。”溫文爾雅、彬彬有禮,記者眼前的天津理工大學聾人工學院2020級藝術專業研究生梁一帆,渾身透著陽光自信。
一件迎風綻放的荷花吊墜,花絲裊娜;一只素雅美觀的荷花手鐲,造型精巧……戴著人工耳蝸的梁一帆向記者展示了她設計的兩款津派花絲作品。“這是我在天津市非遺項目‘津派花絲制作技藝’傳承基地實習時,臨摹到的景泰藍圖紙上的荷花紋樣,回來后精心進行了現代化演繹后的作品?!?/p>
“構建‘無障礙、有大愛’的融合育人環境,促進殘健學生相互理解尊重,共同成長成才,達成殘健‘1+1>2’的融合育人效果。”建院之初就在這里工作的天津理工大學聾人工學院院長王春東說,天津理工大學聾人工學院深耕特殊教育31年,以符合聽障生身心特點、尊重個體差異為原則,遵從特殊教育教學規律,積極探索和構建“以全納教育為依托、以殘健融合為特色、以交流合作為載體”的面向聽障生的融合育人培養體系。
首創聽障學生進入健聽班級隨班就讀、跨學院聯合培養的“全納教育”模式;全面構建融合育人環境;創建天津市首個聾人眾創空間——“默客聾人創想俱樂部”,面向全校健聽生開設《中國手語》通識選修課……一項項創新舉措,標注著天津特殊教育的發展歷程。
在天津理工大學聾人工學院副院長、教師袁甜甜的課堂上,除了聲音、板書,還有她用一年半時間學會的手語?!盀榱烁玫剡M行手語溝通,我和楊學、劉偉老師共同指導的本科生烏力杰團隊項目《基于對比自監督學習的復雜場景下中國手語實時翻譯系統》,榮獲第十七屆‘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特等獎,這不僅是技術上的創新,還體現了全社會對特殊教育的關愛?!痹鹛鹫f。
“去年8月,我提交的作品《探索花絲的新生——打造津派花絲非遺領域的時尚圈》,獲得挑戰杯中國銀行大學生創業競賽銀獎,這是我在聾人工學院讀碩士期間獲得的第十二個獎項?!绷阂环硎荆拔乙汛_定將津派花絲作為研究生畢業設計題目,通過對津派花絲傳統花絲紋樣進行現代化演繹,設計更多年輕人喜好的首飾,讓更多人認識、了解非遺,并將其發揚光大?!?/p>
聾人工學院通過“以賽促學”“以賽促練”提升聽障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在孵化的20余支殘健融合“雙創”團隊中,9支團隊獲得互聯網+、挑戰杯等國家級、省部級和行業內大獎……
“今后,我們將融合國內外特殊教育資源,在全社會打造‘無礙有愛’的融合育人環境,不斷提高特殊教育質量,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功能補償和潛能開發,為學生更好地適應和融入社會奠定基礎,打造特殊教育新高地?!碧旖蚴薪涛饕撠熑苏f。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天津施行職業技能培訓規定
為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和人才強市戰略,《天津市職業技能培訓規定》(以下簡稱《規定》)自2月1日起施行。 [詳細] -
天津市靜海區245名教師積極參加無償獻血
日前,當天津市靜海區建華學校教師劉盼盼解下手臂上止血用的繃帶時,為期4天的靜海區教育系統團體無償獻血工作告一段落。49300ml血液是靜海區教育系統245名教師交出的一份熱血澎湃的愛心“答卷”。 [詳細] -
天津推出首批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傳承基地
琴歌、民族器樂、傳統工筆畫……記者近日從天津市教委獲悉:經高校自主申報,天津市教委組織專家組評審,確定天津城建大學等10所高校為第一批天津市高等學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傳承基地。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