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學者:寄宿制教育更應以當地人視角去理解
“當談到寄宿制教育,我們需要從那些有過親身經歷的具體人物和他們的感受中理解寄宿制教育。從人類學角度而言,我們不能憑自己的主觀認識,而應該盡可能從當地人的視角去理解現象。”近日,西藏自治區社科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員白瑪措博士就西藏寄宿制教育接受中新社采訪時表示。
白瑪措出生在藏北那曲,那里是西藏典型的牧區,對于牧區環境下的寄宿制教育她更為熟悉。在她認知中,有很多和那曲一樣的地方,地廣人稀,很難就近辦學。
她講述了一位出身牧區高校教師的求學經歷,這位教師出生在那曲尼瑪縣,離他最近的小學在45公里外的鄉上,這段距離如果徒步得花費1天,由于鄉上學生數量少,在鄉上讀完小學二年級,要到縣上繼續讀,后來從尼瑪縣的初中考到了在拉薩辦學的那曲高級中學。可以說,這位牧民的孩子一直借助寄宿制學校的便利完成了九年義務制教育和高中教育,后來考到了西南民族大學,碩士畢業后又留校任教。在這位高校教師看來,寄宿制教育給了偏遠農牧區孩子上學的機會。
白瑪措也有寄宿制學校求學經歷,后來在挪威、澳大利亞留學。她講到,寄宿制學校并非要求所有學生全部寄宿。像一些生活在草原腹地的牧民,他們為了更好照顧孩子,從村里搬到鄉上,孩子每天放學可以回家。類似這種走讀生的就學方式,在英國寄宿中學中也占了相當大比例。
白瑪措坦言,通過對有過寄宿制教育經歷的人了解后,她體會到,對生活在草原腹地的牧區孩子而言,這段求學經歷是塑造其認知過程的一個重要階段,讓他們在經驗觀察和理性思維中解釋和理解他們所處的世界和他們父輩創造的知識體系。
對于西藏寄宿制教育應該更多以當地人的視角看待,西藏大學教育學院教授邢俊利與白瑪措有著共識。她說,從1985年,中央對西藏在農牧區全面實行以寄宿制為主的中小學辦學模式,并對義務教育階段的農牧民子女實行“包吃、包住、包學費”的三包政策。從2012年起,西藏又將農牧民子女從幼兒園到高中的教育全部納入“三包”免費教育范圍,自此全面落實15年公費教育“三包”政策。近些年,“三包”補助標準也不斷提高。
她觀察到,在“三包”政策下,相對于部分農牧民家庭的傳統飲食習慣,學校飲食更豐富,日常供應肉蛋奶、蔬菜、水果。
“十一五”時期,西藏將寄宿制學校建設作為推動西藏教育跨越式發展的主要工作重心,義務教育辦學條件得到很大改善。邢俊利說:“尤其過去10年來,從校舍條件到教學質量,是西藏教育發展最快的階段,像學校供暖,西藏全區現已實現全覆蓋。”
從過往西藏教育相關調研中,她了解到,在農牧區寄宿制學校,接近90%的教師為藏族教師,他們精通藏語、漢語,學生擁有很好的語言環境。西藏按照中國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所以藏語已納入從幼兒園到高中的必學科目,而且在西藏地方開發的幼兒園課程中,相當一部分課程涉及到西藏民俗、飲食等文化內容。”
邢俊利表示,西藏寄宿制教育為西藏教育事業發展帶來的貢獻不言而喻,所有經歷者和受益者有目共睹,它既保障了西藏學生公平接受教育的權利,也在均衡教育中起到了很大作用,同時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輟學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西藏教育發展專題國際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總干事鄭堆主持會議時指出,一直以來,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教育工作,近年來西藏教育得到了很好的發展。本次國際研討會邀請專家學者圍繞西藏教育問題。[詳細] -
拉薩市城關區第二小學開展內務整理專題培訓活動
為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增強學生組織紀律觀念,培養艱苦奮斗的作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3月6日至8日,拉薩市城關區第二小學組織五六年級1300余名師生開展內務整理專題培訓活動。 [詳細] -
公安部支教團隊帶動貴州450所中小學開設足球課
龍溪石硯小學,位于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普安縣烏蒙山區,是普安縣結合鄉村教育提質增效、整合校點布局和解決易地搬遷子女就學而建的一所農村寄宿制學校。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