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識·通識·有識——簡評《西藏當代文學史》
由胡沛萍、藍國華、李佳俊主編的《西藏當代文學史》(上、中、下)(西藏人民出版社2023年2月出版),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理論主線,按時間順序,對西藏當代文學70多年的發展歷程和創作狀況進行了較為清晰的線性梳理;對西藏當代作家文學實踐中的主要成就、文體分類、作家身份、代際劃分、流派面貌、文本特點等基本問題做了科學穩妥的分析評介,資料翔實全面。作為第一部西藏當代文學史,該書填補了空白,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新語境中的多民族文學研究與創作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中華民族共同體視域中的共識之作
從20世紀50年代西藏和平解放開始,全國多民族藝術家從四面八方奔赴西藏,心懷真摯的兄弟情誼,如石榴籽一般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建設這片美麗神奇的土地,也因此留下了大量優秀的多文體作品,內容涉及對西藏建設發展過程中的各個重要階段的宏觀表達:和平解放、民主改革、民族區域自治、改革開放、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也涉及對西藏建設發展過程中的許多具體話題的微觀表現:鐵路公路建設、農牧業技術改革、醫療保障、住房改善、教育公平、生態保護、團結穩定、文化旅游、非遺保護等?!段鞑禺敶膶W史》以評述上述豐富內容的作家作品為重點,對時代背景、創作成因、文本面貌、審美特點等問題進行了比較全面的展示與闡釋。在70多年文學實踐過程中,全國多民族作家的西藏書寫彰顯了愛國主義精神、國家認同意識等,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文化載體和推動力。
《西藏當代文學史》對西藏當代文學書寫者的“身份”問題多有梳理與點題:一、進藏建設西藏的漢族作家。二、進藏建設西藏的少數民族作家。三、西藏本土多民族作家。四、書寫西藏題材的多民族作家。盡管作家身份多元,但在愛國主義精神的感召之下,他們都以建設者的身份而非旁觀者的身份主動融入了西藏生活。所以,他們多元的創作便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平臺上,匯聚了愛國主義大合唱,文本主題呈現出了鮮明的愛國主義色彩和國家認同意識?!段鞑禺敶膶W史》的編著者以敏銳性與自覺性捕捉到了西藏當代文學70多年發展歷程中的這一主要共性特點,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新時代理念作為編纂全書的主線標尺,對作家作品以及與之相關的文學現象進行了分類歸納和分析研究。
《西藏當代文學史》從很多方面生動切實體現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念,是理論概括與提煉,也是對文學實踐實際情況的真實反映。從這個意義來看,這部著作體現了編著者和作家作品達成的文學共識: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去研究與發展西藏當代文學,編著者既堅持了這一理念,也試圖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西藏當代文學實踐中的生成過程與運行規律進行總結與升華。這是《西藏當代文學史》在新時代的重要理論貢獻,將對西藏當代文學的新發展產生引導作用。
文學全域視野中的通識之作
《西藏當代文學史》編著者有著科學的全域視野。這種全域視野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是對西藏古典文學的上溯。其二是對西藏民間文學的兼顧介紹。其三是對多種文體的全面納入。
西藏當代文學與西藏古典文學有著緊密的邏輯聯系,西藏古典文學是西藏當代文學創作的武庫之一。這一方面體現在西藏當代作家對其中的傳統藝術形式有一定的選擇繼承;另一方面體現在西藏當代作家對其中的藝術形象有一定的合理重構。更為重要的是,西藏古典文學對西藏當代作家的文藝觀產生了一定影響。因此,《西藏當代文學史》用一定篇幅上溯梳理“西藏古典文學及其藝術特色”符合文學史發展內在邏輯,書中對西藏古典文學經典作品《巴協》《薩迦格言》《格薩爾王傳》等既做了普及介紹,也做了精準點評,對其作為西藏當代文學創作資源的意義與功能做了較好把握。對西藏民間文學也做了較好的概述,對其與西藏當代作家文學之間的互文性關系也有所涉及。從《西藏當代文學史》所收納的作品的文體角度來看,該著作涉及小說、詩歌、散文、報告文學、戲劇影視、文學評論等多種文體,論述時也盡量從點、線、面對代表性作品進行分析介紹,可謂全面豐富。
《西藏當代文學史》從古典文學、民間文學、多種文體三個方面體現了編著者的全域追求,從這個意義上來看,這是一部關于西藏文學的優秀通識之作。通過閱讀,讀者對西藏文學概況和西藏當代文學發展歷程會有較為全面的了解。
“當代文學經典化”學科意識中的有識之作
從唐弢、施蟄存等學者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當代文學不宜寫史”開始,“中國當代文學經典化”的問題就一直是學界之思,對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來說,有時甚至成為學界之困。在西藏當代文學70多年發展過程中,部分作家作品在當代文壇已經產生了重要影響,獲得了魯迅文學獎、駿馬獎等重要文學獎項,獲得了中宣部、中國文聯、中國作協重要項目的扶持。作為中國當代文學的有機組成部分,西藏當代文學的成就是明顯的,有必要在更長的文學史中和更開放的文學史理念下對西藏當代文學相關問題進行宏觀研究,而想讓這種宏觀研究走深走實,達到賾探隱索、鉤深致遠的效果,的確需要更為成熟的學科意識來進行思想指導。
《西藏當代文學史》的可貴之處在于,樹立了“當代文學經典化”的問題意識,這一問題意識來自于自覺的當代文學學科意識。在其有效引領下,編著者在“盡量求全”的努力中對西藏當代文學史進行了整體再觀察,主要有以下理論思路:一、從學科意識出發,對學界有較多關注的西藏作家群體、優秀作家個案進行了對標經典的再分析,也得出了一些很有價值的結論。如,對西藏軍旅作家群體、西藏魔幻現實主義文學流派、西藏藏族女性作家群體、西藏評論家群體、西藏新小說、西藏生態書寫、西藏民間文化與作家文學互文性關系等的分析。二、從學科意識出發,使研究其他學科的學者進入《西藏當代文學史》一書。這從表面看有“雜湊”之嫌疑,但其實是由西藏當代文學生態的基本樣貌所決定,是科學和客觀的選擇。因為在西藏,民間文學、民俗學、語言學、戲曲學等與作家文學有著千絲萬縷甚至水乳交融的密切聯系,系統盤點在上述學科領域治學嚴謹、終身向學的優秀學者一生的理論成就,其實更有利于全面觀察和科學評價西藏當代文學的生成過程。三、從學科意識出發,使許多之前被學界忽略的“小作家”或“邊緣作家”以補充式、鉤沉式等方式進入《西藏當代文學史》一書。這也許是受近年“當代文學研究史料化”轉向的影響,從文獻史料“求全求新”的角度接納了“小作家”或“邊緣作家”。應該說,這對西藏當代文學研究中一直比較重視“現場化”評論的狀態是一個有益的補充,客觀上也為以后的學術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西藏當代文學史》是一部有著問題意識、學科意識的有識之作,其中的具體案例與相關的理論觀點,無疑將會對提升“當代文學經典化”這一理論問題的研究水平產生重要意義,也會對一部分本來就已經比較成熟的西藏作家向著當代文壇中心進發產生理論指導作用和精神激勵作用。
通識、共識、有識是閱讀《西藏當代文學史》的三個重要關鍵詞。全書作為第一部西藏當代文學史,飽含了編著者十年磨一劍的心血與辛苦,資料翔實、內容豐富、論述全面,填補了學術空白,啟發了未來的學術研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西藏民大舉辦“新時代藏族文學高端論壇”
日前,第二屆“新時代藏族文學高端論壇”暨西藏當代文學研究會2019年會在西藏民族大學開幕,來自全國18省區35個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文聯作協和媒體的60余名專家學者和作家評論家。[詳細] -
第三屆“新時代藏族文學高端論壇”暨西藏當代文學研究會2021年會在西藏林芝舉辦
近日,由西藏作家協會、西藏民族大學、西藏文藝評論家協會聯合主辦的第三屆“新時代藏族文學高端論壇”暨西藏當代文學研究會2021年會在西藏林芝市召開。 [詳細] -
自覺擔當的書寫 溫和謙遜的力量
作為一個對故土充滿熱愛、對家鄉充滿關切的評論家,多年來,普布昌居兼具學者素養和文人情懷,不逐新求異,不高聲喧嘩,潛行于文學批評的大道上。[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