瀾滄江邊的相遇——芒康縣千年古鹽田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調研小記
圖為芒康古鹽田考察團調研加達鹽田。通訊員 劉哲含 攝
8月11日,傳承千年之久的芒康古鹽田,迎來了一個特殊的考察團隊——由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副主席、山東大學教授姜波率領的,由山東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和重慶市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工作隊共同組成的“芒康古鹽田考察團”??疾靾F一路跋涉,循著“茶馬古道”遺跡,來到瀾滄江邊的一處珍貴遺產——芒康古鹽田遺址。
考察團從高懸于瀾滄江面95米的加達鹽田拾級而下,穿干欄、越田埂,深入層高僅1.5米的下層鹽田,來到矗立在江畔的古鹽井。芒康縣旅游局陪同工作人員介紹說:“早在唐朝時期,在芒康鹽井這個地方就有了曬鹽制鹽的歷史!”
多年來,昌都市持續推進古鹽田文物保護工作。2008年,鹽井村制鹽工藝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芒康古鹽田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2013年,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布,芒康古鹽田成功入選。
來到鹽井下層,考察團仔細觀看鹵水沉淀池?!坝捎谕寥涝?,東岸產鹽比西岸量大,鹽井鹽田是支柱式木棚結構,以木柱為支撐,上部搭建方形或長方形的木結構頂棚,頂棚上用草本植物和黏土鋪筑小塊鹽田,再倒入從瀾滄江鹵水井背上來的鹵水,晾曬、風干約一周的時間,便形成了紅、白相間的結晶鹽。”隨行人員向考察團介紹了鹽田制鹽工藝。
從江畔古鹽田出發,考察團一行還對鹽井村古民居和民俗博物館進行了調研。當地的鹽業生產方法古樸、歷史悠久,其歷史可上溯至唐代。在記述格薩爾王故事的《姜嶺之戰》中就有記載。時至今日,制鹽工藝依然與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關于鹽井村采鹽、制鹽的工藝,劉贊延的《鹽井志》(民國版)中有如下記載:“鹽井鹽田系瀾滄江兩岸下有底泉,以石砌坎,就山坡架木為畦,上鋪寸厚之黃土,以人汲水傾于畦內,見風成鹽?!?/p>
在結束古鹽田考察之后,考察團一行出席了由昌都市文化局、旅發局等相關部門組織的芒康鹽田申報世界遺產工作會議,并就芒康古鹽田的保護狀況、遺產價值和申遺策略等進行了專門討論。
在為期4天的調研里,考察團通過田野調查、實地探訪、文獻收集和交流座談,對芒康古鹽田有了初步認識?!懊⒖倒披}田的盛名我們早有耳聞,但到實地之后,還是被古鹽田的規模和景觀所震撼!這是一個活態的遺產、一處見證了古人生存智慧的杰作!”姜波教授在座談會上介紹了全球世界遺產狀況和發展趨勢,并特別提及芒康古鹽田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方面有四大優勢:一是自然與文化融合;二是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融合;三是與茶馬古道的結合;四是原生態文明的見證。他認為,芒康縣千年古鹽田申遺可以補足中國世界遺產大家庭在工業遺產、科技文明和人地關系方面的短板。
“遺產保護和旅游開發一定要貫徹‘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要設立遺產區和緩沖區,確定不同區劃的保護原則,遺產區要實施嚴格的文物保護,緩沖區則要強化風貌與景觀控制;遺產區的保護要規劃先行,為今后的開發利用定原則、定調子、定規則?!苯ㄕf。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西藏紅酒故鄉”芒康縣納西民族鄉——甜蜜事業 讓百姓生活越來越甜
走在昌都市芒康縣納西民族鄉,隨處可見不少人家門口院子或鄰近的田地中栽種了葡萄樹,葡萄酒香在空氣中彌漫。 [詳細] -
西藏芒康21名先心病患兒分批在廣東重獲“心”生
記者從昌都市芒康縣委宣傳部獲悉:在廣東省中醫院,西藏昌都芒康縣9名先心病患兒近日達到康復出院標準,重獲健康。[詳細] -
芒康21名先心病患兒分批在廣東免費“補心”
2021年,中華慈善總會邀請廣東省中醫院第三組醫療專家隊在芒康縣開展疑似先天性心臟病兒童篩查確診活動,共確定21名兒童符合治療條件。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