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扎·索南周扎:以躬身實踐做好民族建筑學科的靈魂文章
“青藏高原地域民族建筑的研究是中國本土建筑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本土建筑研究的特色分支。對青藏極地建筑與人居環境的學科研究是高質量發展時期立足青藏地域、關乎國家戰略的重要學科,也是亟待重視和推動的新興學科領域和學科方向。”參加第七屆北京國際藏學研討會后,中國民族建筑研究會副秘書長、藏學研究專家馬扎·索南周扎在接受中國西藏網記者采訪時表示。
圖為馬扎·索南周扎在第七屆北京國際藏學研討會作主旨發言
藏、羌等民族以山地為藍本、以石木為材料,創造出彰顯本土文化特色、富含本土生態智慧的青藏高原地域民族建筑體系,與中國廣袤平原之上、農耕文化背景下的其他建筑形態相得益彰,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建筑文化體系同源性、豐富性、多樣性的時空篇章。
在馬扎·索南周扎看來,青藏高原地域民族建筑研究起源分為四個階段。20世紀初開始萌芽;1949年后,隨著國家對文物保護力度加大,一批批具有世界級文化遺產價值的青藏地域民族建筑,被逐步納入國家各級文物保護序列,掀起了對青藏高原地域民族建筑研究的需求;從改革開放直至世紀之交前后,隨著青藏高原社會經濟發展,安居工程建設、建筑遺產等亟待保護修復,以布達拉宮修繕、西藏博物館(老館)建設、拉薩火車站建設、玉樹災后重建為代表的重大工程,帶動本地學者對青藏高原地域民族建筑的研究;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著青藏高原社會發展建設。
圖為新年第一縷陽光灑向布達拉宮 攝影:王媛媛
多年來,馬扎·索南周扎致力于青藏極地建筑與人居環境的學科研究,他十分期待青藏極地建筑與人居環境研究,能夠逐步在新時代,摸索出中國本土建筑研究的特色范式,積累形成中國本土建筑研究的特色分支。“如今,建筑學早已不再是單純照搬西方經驗,更多的是堅定文化自信,深挖本土深藏價值。而青藏極地建筑與人居環境的學科研究不僅是建筑學、人居環境學、藏學等學科領域的特色研究方向,更是這些學科在國家青藏高原相關戰略指引下的科研聚焦和實踐融合。我們的探索是希望在青藏高原能夠盡快推敲出范本,逐步形成實用、有效的新興學科領域和學科方向。”
圖為茶馬古道沿線古鎮古村
為了實現目標,貢獻學術價值,馬扎·索南周扎大部分時間都在青藏高原考察調研。談及近期學術成果,他分享了茶馬古道沿線鄉村的現狀照片,其中有鱗次櫛比的藏式民居、年代久遠的古鎮古村遺產資源、生活安逸的百姓等等。“此次前往西藏自治區昌都市察雅縣境內,我們四方聯合組成科考團隊,分五條線路,十二天考察周期,串聯茶馬古道沿線遺產和文化。共完成五個鄉鎮、八個行政村和二十一個自然村,共計六十棟古建筑的測繪工作。在探訪中厘清現狀,在分析中組建數據,讓茶馬古道沿線資源更加完整立體。”他說,這也是為完善青藏極地建筑與人居環境的學科建設沉下身子、踏實研究的生動實踐。
圖為黃昏中的茶馬古道沿線古鎮古村
“研究青藏極地建筑與人居環境,最終要服務于老百姓的實際生活,讓他們感受到國家蓬勃發展帶來的巨變。貫徹落實好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讓他們深刻認識到,環境保護與美好生活并不沖突,只有保護好自己的古村古鎮生態民居,吸引更多人前來領略青藏極地建筑風光,老百姓的生活才會蒸蒸日上。”馬扎·索南周扎以此次茶馬古道沿線遺產和文化考察為例,他提出,作為專家學者,要將考察調研成果形成理論體系、資料體系、數據體系。當地百姓通過政府的帶領,制定振興計劃、發展計劃、實施計劃,同時借助民間組織、社會組織等形成合力,把茶馬古道沿線古村古鎮的特色發揮到極致。“前期不需要很多,瞄準幾個村落,做深、做細、做到底,起到示范作用,在保護青藏極地建筑的同時讓百姓充分受益。”馬扎·索南周扎說。
作為深耕建筑行業,專注研究青藏極地建筑與人居環境的專家學者,馬扎·索南周扎有著自己的學術標準,“不做大文章,做小文章,不做淺文章,做深文章,不做表面文章,做有靈魂的文章”。那么,這個文章指的是什么呢?他答,是服務于國家戰略、服務于邊疆穩定、服務于百姓民生福祉的文章。(中國西藏網 記者/周晶 實習記者/王妍丹)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次旺德吉:全國“新時代好少年”心中的西藏故事
“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繼承革命先輩的光榮傳統,愛祖國、愛人民,鮮艷的紅領巾飄揚在胸前……”拉薩市實驗小學四年級(5)班的次旺德吉夢想成為一名優秀的主持人。 [詳細] -
那曲市強化理論武裝為主題教育提前預熱
開展主題教育是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重大舉措。那曲市高度重視,提前謀劃,通過先學先行、優秀理論文章評選、落實巡聽旁聽制度等方式方法,推動主題教育預熱升溫。 [詳細] -
扎根祖國大地 發揮哲學社科優勢 更好服務西藏經濟社會發展
在剛剛發布的2022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立項名單中,西藏民族大學有20項課題獲批立項,其中包括2項重點,立項率高達31%,立項數全國排名第69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