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民主改革60年來阿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成就顯著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3.1%
圖由阿里地區農業農村局提供
2019年12月31日下午,西藏民主改革60年來阿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成就新聞發布會召開,民主改革60年,是阿里歷史上經濟社會發展最好、群眾收入增長最快、城鄉面貌變化最大、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2018年地區生產總值完成55.61億元,是1959年的1463倍(按現價),年均增長13.1%;接待國內外游客88.2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0.86億元。一個蓬勃發展、欣欣向榮的社會主義新阿里屹立在藏西大地。
60年來,阿里基礎設施建設全面鋪開,為推進阿里長足發展和長治久安奠定了堅實基礎。“目前阿里邊防公路、農村公路、抵邊自然村公路建設里程逐年增長,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1.58萬公里,是1957年的15倍,其中黑色路面4105公里,鄉(鎮)、行政村等公路通達率實現100%,在世界屋脊的屋脊建成了昆莎機場,普蘭支線機場加快推進,即將開辟新的空中通道。”阿里地區行署副專員澤仁扎西說。
綜合能源體系加快完善,獅泉河鎮熱電聯產項目成功接入主電網順利并網發電,迄今為止世界上海拔最高、最具挑戰性的輸變電工程阿里與藏中電網聯網工程開工建設,全面提高了阿里電網的供電保障能力。水利設施體系加快構建,多油水庫、阿青電站、獅泉河中游修復及保護工程、熱布加林水庫等37個水利建設項目進展順利。
記者從會上了解到,阿里地區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目標,認真落實“五個一批”“六個精準”“八個到位”要求,四年來,全地區累計減貧6214戶23230人,貧困發生率從2015年底的28.7%下降到0。堅持屯兵與安民并舉、固邊與興邊并重,大力實施以“神圣國土守護者、幸福家園建設者”為主題的鄉村振興戰略,扎實推進37個邊境小康村建設,強化水電路訊網、科教文衛保“十項提升工程”,讓邊民安居邊境、扎根邊境。
澤仁扎西說,2018年阿里地區高考、中考錄取固邊境率分別達到77.4%、98.67%,為歷年最高;每千人擁有床位5.5張,醫務人員2人,嬰兒死亡率下降到14.8‰;各險種參保總人數達到51.5萬人次,實現應屆高校畢業生全就業;累計投資210多億元,堅持每年實施“十項民生工程”,其中建設的7縣集中供暖供氧、地下綜合管廊、給水排水、污水處理工程,14個高海拔鄉鎮集中供暖工程和37個高海拔鄉鎮集中供氧民生工程投資就高達31億元,全地區12.1萬各族干部群眾受益得實惠。
另外,阿里地區還累計完成重點區域造林1.76萬畝,高原生態安全屏障防護林建設46.93萬畝,義務植樹42.49萬株,礫石壓沙、封沙育草32.6萬畝。堅持引大樹、種大樹,深入開展獅泉河城鎮綠化工程,種植苗木19.16萬余棵、成活率達85%以上。
“僅2018年全地區就制定落實改革方案37個,扎實推進50項改革任務,形成改革成果129項。‘放管服’改革和商事制度改革不斷深化,2018年各類市場主體達到8562家,其中非公經濟市場主體達到8212家。”澤仁扎西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西藏阿里:易地扶貧搬遷 記者實地探訪
西藏脫貧攻堅以來,政府實行的易地扶貧搬遷成為西藏貧困農牧民從根本上擺脫貧困、改變命運的開始,越來越多貧困群眾通過“易地扶貧搬遷”項目搬離了“貧窮”,走向了新生活。[詳細] -
引得金融“活水” 澆灌致富“金果”
脫貧致富不僅僅是貧困地區的事,也是全社會的事。多年來,中國農業銀行阿里分行(以下簡稱“阿里農行”)把責任扛在肩上,把行動落到實處。[詳細] -
脫貧新路
為加快當地脫貧攻堅步伐,西藏阿里地區改則縣建成集綜合服務區、倉儲區、汽車修理服務區為一體的扶貧物流配送中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