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領群眾“拔窮根”
2019年初,按照西藏自治區脫貧攻堅和強基惠民工作整體部署,自治區工商聯派出了第九批駐村工作隊進駐日喀則市昂仁縣達局鄉謝如村。
研究確定工作隊人選之前,區工商聯領導找到政工人事處副處長郭海亮談話,問他能不能吃得了村里的苦,家里有沒有什么困難。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我出生在農村,是地地道道農民的兒子,這點苦不算什么。
正式接受了駐村扶貧任務后,在區黨委黨校經過短暫的培訓,郭海亮和其他3名隊員就正式進村了。
摸清情況才能找準窮根。
進村的第一個月,郭海亮帶領駐村隊員集中開展了3次走訪,走遍了謝如村兩個自然村92戶群眾,上門走訪了2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和10戶邊緣戶,進一步完善了臺賬。
通過多方面走訪調研,郭海亮了解到謝如村基礎設施差,沒有村集體經濟,群眾大多數依靠打工掙錢,勞動技能低、就業門路窄,一年到頭的現金收入偏少。
為此,他組織村干部、黨員代表、村民代表群策群力、集思廣益,最終確立了“改善基礎設施、提高農牧業水平,創辦集體經濟、增加現金收入,開展技能培訓、拓寬就業門路”的扶貧工作思路。
工作思路確定以后,具體的項目規劃也就有了目標。
謝如村水源水量較小,農田較分散,原有水渠長度短,且運行多年,老化失修,冬春季節嚴重影響農田灌溉需求,群眾對于修建水渠的呼聲很高。為此,郭海亮帶領工作隊員和村干部多次實地查看、測量原有水渠損毀情況,并邀請昂仁縣水利局技術員實地指導,形成了《關于謝如村灌溉水渠維修項目的報告》。
經過測算,需要維修和新建的水渠約2.4公里,項目建成后,將有效改善全村580畝耕地澆灌難的現狀,每畝青稞年產量增加25公斤,共可增收1.45萬公斤、折合產值5.8萬元,可使謝如村年人均增收140.78元。
恰逢自治區工商聯組織民營企業家開展的“百企幫百村”精準扶貧行動有利時機,修建水渠的項目很快得到建材、資金共計35萬元的支持。
另外,圍繞建立村集體經濟項目,爭取到商會和企業捐贈2棟溫室大棚,并捐贈專項資金6.4萬元。
完成了這幾個項目,閑不住的郭海亮又看到村里的一些“小事”:一些貧困戶家中小孩沒有像樣的衣服,村里冬天大風容易把電線吹斷導致三天兩頭停電,即將建成的村委會樓房沒有配套的辦公設備……
“群眾的事就是咱自己的事。”他又“厚著臉皮”去有關部門或企業尋求幫助。多方奔走,最終有了成效,有關企業和商、協會向謝如村捐贈了價值20萬元的500套羽絨服,價值5.2萬元的學生休閑服150件、文具100套,價值5萬元的太陽能照明設備50套。
郭海亮說:“村里的基礎設施完善了,群眾的就業門路廣了,我們還要進一步建立和暢通了解村情民意的渠道,真正了解群眾的心聲,讓群眾不僅鼓錢袋子,還要富腦瓜子,真心實意擁護黨,一心一意跟黨走,真正享受到全區長治久安和長足發展的成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石秀次仁:我摘掉了“窮帽子”!
石秀次仁是西藏那曲市尼瑪縣軍倉鄉2村村民。過去,他整天喝酒、打架,對自己的未來毫無規劃,是村里人見人嫌的后進青年。 [詳細] -
搬家“挪窮窩” 過上好日子
“搬遷出去總比在這窮山溝好。”“我們主動要求搬遷出去。”“離開這個地方就能開始新的生活了。”……[詳細] -
搬出窮山溝 樂業筑夢新家園
就業是民生之本,要實現易地扶貧搬遷貧困群眾從“搬得出”向“穩得住、能致富”轉變,需要不斷促進搬遷群眾增強脫貧致富能力,一直以來,西藏拉薩市堅持做好培訓和就業服務工作。[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