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民主改革61周年:持續推進農牧民轉移就業增收致富
中國西藏網訊 61年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西藏民主改革徹底摧毀了舊西藏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西藏由此翻開了嶄新的一頁。今天的西藏,人民享有廣泛的民主政治權利,宗教信仰自由得到充分保障,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2019年,西藏自治區地區生產總值增速繼續保持全國前列,超過1600億元,是1959年的206倍;城鄉居民人均收入連續多年實現兩位數增長,55個貧困縣區脫貧摘帽,剩下的19個貧困縣區達到摘帽標準,絕對貧困基本得到消除,整體攻堅即將取得全勝。
決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西藏多措并舉讓農牧民不離鄉不離土增收致富,大力發展支柱產業讓農牧民就近就便就業,通過自己的雙手勞動致富。積極開展“訂單定向”勞動技能培訓,促進農牧民群眾轉移就業。
2020年,西藏一如既往推進農牧民“實體化”和“組織化”轉移就業,力爭實現農牧民轉移就業60萬人,實現勞務收入42億元,并確立了農牧民勞務性收入和人均收入較2019年提高20%以上的增長目標。力爭在年底實現勞務輸出組織全覆蓋,爭取全年有組織勞務輸出的數量占轉移就業總人數的比例突破50%。
圖為江孜縣首批115名外出務工人員統一出發 圖片來源:江孜縣委宣傳部供
3月14日,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江孜縣首批115名外出務工人員在卡堆鄉集合,統一出發。在疫情防控特殊時期,江孜縣對首批前往天順路橋建設項目組施工地的115名務工人員,統一安排9輛運輸車開啟“一站式”免費直達運輸服務。衛生防疫工作人員對專送車輛提前進行消毒,并為務工人員進行身體健康檢查,統一配發防護口罩。
江孜縣全力做好疫情防控期間農牧民穩定就業工作,深化“點對點、一站式”服務,推進勞務輸出組織化。此次“點對點”與企業溝通,及時掌握務工人數需求、所需工種、工資待遇等相關信息,簽訂首批500人用工協議,預計可實現就業增收2000萬元。
轉移就業,產業發展是必由之路。西藏在開展產業扶貧工作中,按照“宜農則農、宜牧則牧、宜林則林、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游則游”的發展思路,重點圍繞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商貿流通業、文化旅游業和資源開發利用六大產業加大扶持力度。
圖為扎西江村師傅手工縫制藏裝 攝影:陳衛國
對于西藏廣大農牧民來說,種養殖業和農畜產品加工業是他們最熟悉的事情,在產業扶貧工作中,成為他們更容易參與、更容易掌握的技能。農牧民群眾通過參與產業發展,掌握一項或多項謀生技能,為他們實現可持續增收起到重要的支撐。農牧民群眾可以不離鄉不離土、就近就便實現增收,靠自己的雙手勞動致富。
今年,西藏人社部門還將大力推進技能培訓,促進農牧民轉移就業。結合當前勞動力市場技能崗位需求及緊缺職業(工種)實際,西藏人社部門制定了《2020年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就業重點群體技能培訓實施方案》,設置了建筑、服務、食品、維修、專技、護理、手工藝共7大類40個技能培訓項目。
截至目前,共征集到21家培訓機構、企業的38個技能培訓項目,各培訓機構采取直播平臺培訓和發送視頻培訓教材相結合的方式開展線上培訓。同時,根據重點項目和企業的用工需求,將農牧民工集中送到工地、廠房、企業開展“訂單定向”和“以工代訓”式培訓,實現技能培訓和企業用工“兩不誤”。
通過“西藏公共就業招聘網”等開展線上招聘,西藏實現了崗位發布、應聘、用工備案等工作全流程“網上辦”“不見面”,為廣大用人單位和求職者搭建了高效便捷的線上招聘求職對接平臺。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西藏將大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突出農業農村、加強基礎設施、加快“七大產業”,持續保障和改善民生,確保“十三五”規劃目標圓滿完成,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西藏網 記者/趙二召)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西藏扶貧搬遷新居里的民族手工藝
近日,應疫情防控相關要求,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同心苑社區文化旅游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員工,將工藝品材料拿回家中進行制作,居家防疫的同時,也不停下增收致富的腳步。 [詳細] -
多布杰帶領群眾搞大棚種植——小小紅草莓 致富新希望
距離西藏林芝市巴宜區36公里處的國道邊上,更章門巴民族鄉久巴村面朝綠水,背倚青山,村中道路筆直寬敞,獨具特色的藏家小院鱗次櫛比。 [詳細] -
西藏山南市桑日縣大力發展葡萄產業助農牧民增收
近年來,雅魯藏布江中游河谷地段的西藏山南市桑日縣以“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發展葡萄產業。2019年,當地葡萄基地面積達2000畝,帶動了當地300名農牧民增收。[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