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拉薩市林周縣旁多鄉“智志雙扶”顯成效
“智志雙扶”不僅是激發貧困群眾內生發展的動力,而且是解決貧困群眾精神貧困的有效舉措。近年來,西藏拉薩市林周縣旁多鄉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加強就業指導培訓,鼓勵自主創業,多措并舉積極開展“智志雙扶”工作,持續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
“不等、不靠、不要”
勤勞托起致富夢
在旁多鄉寧布村的一間商鋪前,記者看到今年53歲的尼瑪次仁正在忙碌著,修理拖拉機、加工菜籽油,這間小小的商鋪為尼瑪次仁一家打開了增收致富的大門。
幾年前,因為沒有啟動資金,空有一身技術的尼瑪次仁只能以放牧為生,自主創業對他來說成為一紙空談。2015年底,尼瑪次仁一家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享受到了國家的惠民政策。尼瑪次仁終于有了創業啟動資金,他馬上租門面、買工具,開始了他的創業之路。
隨著生意越來越紅火,尼瑪次仁申請不再享受國家扶貧政策,并貸款為兒子購買了大卡車,通過兒子跑運輸和維修拖拉機的店鋪,如今尼瑪次仁一家年收入達到10萬元以上。尼瑪次仁經常說,沒有國家的惠民政策,就沒有他的好日子。現在,他要靠自己的努力,把日子過得越來越好。
不同的增收方式卻有著相同的“靠自己”的信心。春天的林周縣迎來了播種的季節,來到達龍村時,次仁頓珠正在自家的地里忙著翻地、撒種。
達龍村依山傍水,村民主要靠放牧為生,因此經濟來源單一。2015年12月,次仁頓珠一家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靠著國家的惠民政策,一家人的生活開始好了起來。次仁頓珠在感懷黨恩的同時,積極學習各項政策,逐漸明白“幸福是要靠自己的雙手創造”這個道理,于是在放牧的同時,通過上山采藥和種植蔬菜拓寬增收渠道,靠自己勤勞的雙手把日子越過越幸福。
2017年底,次仁頓珠主動申請摘掉貧困的“帽子”,放棄享受以補崗位等扶貧政策,走上了“不等、不靠、不要”的增收致富路。
“一直到2017年,我們還享受生態補償崗位,后來我想不能這么一直靠國家的關懷過日子,于是采草藥、種植蔬菜,想盡辦法靠自己的努力實現脫貧。雖然現在我們已經脫貧,但我們不會忘記是誰給我們的好日子,讓我們走上了致富路,不會忘記黨和國家恩情。”次仁頓珠滿懷感激地說。
就業+分紅
產業拓寬增收路
完成了2019年的短期育肥工作,位于達龍村的牦牛短期育肥養殖基地內,工作人員正在清理飼槽,成群的牦牛悠閑地吃著草。
2019年,總投資1200萬元的林周縣旁多鄉牦牛短期育肥養殖基地正式投入使用,新建牛舍2900多平米,育肥300頭牦牛,通過效益分紅和鼓勵就業的方式帶動4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
“2019年的7月份到現在,我們牦牛短期育肥養殖基地共出售了240多頭牦牛,給基地帶來了良好的效益。我們帶著群眾一起邊干邊學,鼓勵村民就業脫貧,培養更多的專業人員,以此加快推動旁多鄉牧業改革試點工作。”旁多鄉黨委書記張天平介紹道。
“智志雙扶”進一步讓廣大貧困群眾轉變觀念,增強內生動力,摒棄“等、靠、要”的依賴思想。與此同時,牦牛短期育肥基地、大型便民超市、農畜產品交易市場等扶貧產業項目建立利益聯結機制,使貧困群眾從中受益。近年來,旁多鄉在著力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的基礎上,多措并舉,促進群眾脫貧增收,全鄉297戶1330人均于2018年達到脫貧標準線,貧困發生率從2015年的29.5%減少至今年的0.00%。
“從2017年至2018年,旁多鄉一共有10多戶村民像尼瑪次仁和次仁頓珠一樣,主動申請不再享受國家扶貧政策,靠自己勤勞的雙手增收致富。貧困群眾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5年的2442.05元增加到2019年底的9300.43元,‘智志雙扶’顯實效。”張天平說。
下一步,旁多鄉將繼續積極落實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四個不摘”工作要求,充分利用草場、水庫等資源,緊盯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擴大就業,穩定村民收入來源,確保“脫貧不返貧”。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