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日喀則市努瑪村感受脫貧動力:解放軍走進地頭忙扶貧
五月的日喀則市江孜縣年堆鄉努瑪村處處一片繁忙景象:15名部隊生產技術骨干走進田間地頭,一邊幫助村民采摘瓜果,一邊了解今年收成。溫室大棚里,各類蔬菜蔥郁喜人。
“感謝‘金珠瑪米’,讓我們在凍土上也能種出蔬菜。”小憩時間,村民歐巴坐在田埂上,望著滿眼的翠綠,古銅色的臉龐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歐巴的喜悅,來自眼前這座西藏軍區某團投入20余萬元建成的溫室蔬菜種植基地。
“以前種地,全是看天吃飯,一年忙碌下來,也僅僅夠糊口。”今年35歲的努瑪村村民歐巴種了十幾年的田,聊起曾經的種田生活仍苦不堪言。
部隊開展扶貧工作前,努瑪村全村66戶居民里,有20多個貧困戶、70余名貧困人口,是全鄉脫貧任務最為艱巨的一個村。全村耕地面積不到900畝,農作物以青稞為主,畝產也只有600斤。牲畜養殖也還處于家庭散養模式,平均每戶僅有2只羊、1頭牛。“種植少地、養殖缺牛”,是努瑪村的真實寫照。
2018年,西藏軍區某團投資20余萬元,在年堆鄉溫室大棚整體建設的基礎上,為努瑪村修建溫室大棚,扶持貧困戶發展溫室種植。團政治委員張力更是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帶領村民觀摩白朗縣蔬菜種植基地,講清好處實利,并為村民免費提供種子、化肥等材料。
“以前沒種過大棚蔬菜,但是看到部隊官兵撲下身子全力幫助我們,我逐漸也有了信心。”2018年,歐巴看到村里興建溫室大棚種植,便毅然辭掉在日喀則市的工作,在村里承包了十畝溫室大棚。
溫室種植技術難度大、村民自學技術有相當難度。西藏軍區某團依托部隊溫室在日喀則、江孜、拉孜設立3個培訓點,為農牧民提供技能培訓,累計培養種植、養殖能手100余名,傳授村民“溫室種植”“無土種植”等多項技術,幫助建立“草莓無土培養”等項目,間接帶動經濟收益2萬余元,實現扶貧工作由“輸血”到“造血”的轉變。
今年,西藏軍區某團又先后派出生產技術骨干20余人次,分批次走進田間地頭,從播種育苗到收割存儲,全階段幫助像歐巴這樣的群眾解決技術問題。
“出門在外務工,工資雖然高一點,但是花銷大,心里也總是放不下家里人。現在有了溫室大棚,我不用出遠門就能找到好工作了。”歐巴告訴記者,2019年他拿出一半的地建設經營溫室大棚,一年增收了3000多元,今年他主動增加種植面積,僅一季度他家的蔬菜純收入就有1000多元。
“沒有駐地官兵的幫扶,就沒有現在的努瑪村!”采訪中,努瑪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平措向記者講述起該團一件件的“脫貧工程”:2017年以來,團黨委成立專項經費,為村中10名貧困學生捐資助學,定期走訪慰問,組織大學生士兵輔導學習,并累計捐款6萬余元;2018年,西藏軍區某團投入資金15萬余元,組織村中35名婦女成立手工紡織合作社,實現留守婦女再創業;2019年,扶貧工作領導小組進村調研,了解到村民拉巴次仁患病臥床急需住院手術,立即組織全團官兵捐款1萬5千余元,解決了拉巴次仁的燃眉之急;3年來,西藏軍區某團組織軍醫義務巡診百余次,為患病群眾送藥上門,解決村民看病難問題……翻開努瑪村的脫貧歷史,西藏軍區某團用實際行動寫下了華麗篇章。
2019年底,努瑪村所有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年楚河邊,努瑪村奏響了新時代的奮進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西洛的致富故事
西洛帶著3名學徒,在拉薩市中心開了一家藏戲面具店,兄弟姐妹也各自成家立業,家里的日子逐漸好了起來。2012年,在政府的扶持下,西洛創辦了拉薩市達孜區雪鄉扎西崗傳統手工藝合作社。[詳細] -
西藏日喀則市白朗縣委書記陳昊:打造全區鄉村振興先行區
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白朗縣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基礎設施條件和公共服務保障能力顯著提升,群眾精神面貌、思想觀念發生巨大變化。[詳細] -
西藏山南市做深做細做實脫貧攻堅工作
日前,記者從山南市相關會議上了解到,山南市強化擔當作為,狠抓責任落實,扎實推進脫貧攻堅工作。[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