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雞產業化經營助力拉薩尼木縣脫貧攻堅
近年來,拉薩市尼木縣大力推進藏雞產業發展,著力構建藏雞種雞孵化、商品雞放養、蛋品雞回收的產業化經營體系,實現規模化經營、鏈條式延伸、產業化發展,助力脫貧攻堅。近日,記者來到尼木縣卡如鄉藏雞標準化養殖基地,說起基地的情況,卡如鄉政府干部馮虎如數家珍。2019年,33歲的馮虎響應縣里號召,作為“點對點”干部來到基地工作,經過一年的運營,基地帶動卡如鄉32戶建檔立卡戶165名貧困群眾就業。
尼木縣卡如鄉藏雞標準化養殖基地分為一期、二期兩個項目。一期占地面積60畝,共有25個雞棚,總投資2375.64萬元,于2019年4月建成投產,每日產蛋量2000枚左右,目前存欄量15000羽。二期將于今年開建,預計投入運營養殖規模達到10萬羽。
養殖基地采取“黨組織+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模式,由西藏德青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技術指導,項目經營主體為卡如鄉加納日綠色農業發展農牧民專業合作社。
2019年,基地一期項目共帶動32戶165名貧困群眾就業,工資標準為每人120元/天,2019年該項目收益達50余萬元,32戶貧困群眾戶均年增收約1.5萬元。
今年57歲的扎西次仁是尼木縣卡如鄉村民,在到基地務工前主要以務農為生,隨著年齡增長,種地對他來說較為吃力,且收入微薄。養殖基地成立后,扎西次仁主動申請到基地工作。“這邊離家近,每天給雞喂食、清掃雞舍就好,工作壓力也不大,一天還能拿到120元,我覺得挺好的。”扎西次仁說。
“我以前在老家小規模養過雞,但當時規模不大,所以剛到這兒養雞時還是蠻有壓力的。”馮虎說。
看書、網上搜索、請教專家,馮虎慢慢摸索出規模化養殖藏雞的一套流程。“一只藏雞每天吃90至110克飼料,因為散養的雞運動量大,所以吃的也多一點。藏雞特點是好斗,所以我們就盡量補充好維生素,將公母雞比例分配好。”
2019年,初來乍到的馮虎不懂規模養殖、不懂市場、不懂經營,但充分發揮自身文化層次高、學習能力強等優勢,帶頭認真學習抓產業發展的相關知識、相關技能,手把手給群眾教技術、授技藝,始終在一線確保農牧民學到技能、增收致富。
尼木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文博介紹,像馮虎這樣的“點對點”抓產業的干部,在尼木縣還有很多。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尼木縣政府直面“三差”實際,以黨的建設為最大抓手,把干部群眾作為經濟發展的最大資源,分層級選派27名縣級領導“抓面”、31名鄉鎮領導“抓線”、95名縣鄉干部“抓點”,全縣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堅持把“橋頭堡”建在產業發展點上,在生產建設一線發揮“排頭兵”作用,做到黨組織守初心牽著產業走、黨員干部擔使命領著群眾干,群眾發自內心跟著黨走,持續營造艱苦奮斗謀發展、自力更生創偉業的良好氛圍。
目前,尼木縣153名黨員干部“點對點”抓82個產業項目,帶動1029戶3324名群眾年戶均實現增收8000多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拉薩市易地扶貧搬遷成效喜人:以遷脫貧 安居興業
易地扶貧搬遷是解決“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難題、實現貧困群眾跨越式發展的根本途徑。[詳細] -
世界屋脊戰貧記
地處藏東的昌都市,2016年以來累計投入資金62億元,建成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268個,實現水、電、路、訊、網全覆蓋,1.9萬戶9.9萬名貧困群眾搬進新房。[詳細] -
西藏日喀則市脫貧攻堅的主要做法和基本經驗
日喀則市作為西藏脫貧攻堅三大主戰場之一,貧困人口多、貧困發生率高、貧困程度深,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24萬戶16.96萬人,占全區貧困人口的28.75%,脫貧攻堅任務艱巨繁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