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銳出戰 堅決打贏昌都脫貧攻堅戰
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任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步,也是維護祖國統一、加強民族團結、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根本要求。昌都作為西藏貧困發生率最高、扶貧成本最高、貧困程度最深、脫貧難度最大的區域,是全區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昌都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的政治檢驗,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始終把黨的領導貫穿脫貧攻堅全過程各環節,突出民生為本,著眼邊疆鞏固,結合保護生態,正確處理長期性和短期性問題,統籌兼顧當前與長遠,認真落實“五級書記”抓扶貧和黨政“一把手”脫貧責任制,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既不降低標準、影響質量,也不調高標準、吊高胃口,用繡花的功夫全力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各項工作,昌都市脫貧攻堅實現從溫飽型扶貧向發展型脫貧轉變,從依賴政策性補貼救助向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轉變,從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轉變,從單一政府扶貧向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等“多位一體”大扶貧格局轉變,從整體扶貧向聚焦深度貧困地區轉變,廣大群眾思想觀念從“要我脫貧致富奔小康”向“我要脫貧致富奔小康”轉變。2019年底,昌都市1127個貧困村全部退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11縣(區)全部基本消除絕對貧困。
一、產業扶貧換“窮業”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必須因地制宜,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昌都市立足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市場需求,正確處理農牧民城鎮就業和就近就便、不離鄉不離土、能干會干的關系,正確處理脫貧與致富、脫貧與脫困、近期與遠期、大產業與小產業、建檔立卡貧困戶與非建檔立卡貧困戶、需要與可能的關系,確立“優勢區域、優勢產業、優勢資源、優先發展”和“區域集中、規模做大、質量提升、效益提高”的發展思路,圍繞“五大養殖基地”和“七大種植基地”產業布局,重點扶持種植、養殖、加工、旅游文化、商貿流通、資源開發6大產業項目,推行企業先期投入30%、政府再跟進投資30%、金融貸款40%的“334”產業扶貧投資模式和帶崗位就業、帶勞務輸出、帶入股分紅、帶訂單增收的“四帶”增收模式,探索土地流轉、牲畜托管、合作林(牧)場、電商扶貧、旅游扶貧等產業扶貧新舉措,實行資金跟著貧困群眾走、貧困群眾跟著致富能人走、致富能人跟著龍頭企業走、龍頭企業跟著產業走、產業跟著市場走,做大做強農牧特色產品和鄉土產業,扶持發展專業大戶、專合組織、龍頭企業和農牧民施工隊,輻射帶動群眾持續增收致富。2016年以來,累計實施產業扶貧項目782個,建立類烏齊牦牛肉、卡若香豬、紅拉山雞、阿旺綿羊等養殖基地,培育龍頭企業22家,發展農牧民專業合作社330家,采取“企業+農牧民合作社+基地+農戶”等方式,實現了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
二、易地扶貧搬遷挪“窮窩”
昌都地處藏東高原橫斷山脈腹地,山高谷深、生態脆弱、群眾居住分散,特別是像“三巖”片區、夏里三鄉等深度貧困地區,屬于典型的“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地方。昌都市以改善生存環境和發展條件為主線,全面落實國家、自治區易地扶貧搬遷政策要求和規范標準,正確處理扶貧搬遷向城鎮聚集和向生產資料富裕、基礎設施相對完善地區聚集的關系,注重易地扶貧搬遷與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等相結合,科學編制深度貧困地區整鄉、整村搬遷和分散搬遷專項規劃,確立靠縣城、靠鄉鎮、靠中心村、靠景區、靠產業園區、靠交通要道,方便安置點選點規劃、方便基礎設施建設、方便公共服務配套、方便群眾發展產業、方便交往交流交融,避讓地質災害隱患、避讓地震斷裂帶的“六靠五方便兩避讓”易地扶貧搬遷建設原則,實行安置點與水電路訊網、科教文衛保“十項提升”工程同步規劃實施,注重以崗定搬、以業定遷,持續加大后續產業發展和轉移就業力度,扎實做好搬遷群眾戶口遷移、上學就醫、社會保障等接續服務工作,確保了貧困群眾“搬得出、留得住、有事做、能致富”。2016年以來,昌都市共開工建設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268個,涉及建檔立卡貧困人口9.9萬人,目前,所有安置點已全部完工并實現入住;貢覺、芒康兩縣“三巖”片區7鄉已確定搬遷意愿1490戶9581人,占搬遷總人數的82.56%;已完成跨市搬遷安置1146戶7211人,占搬遷總人數的62.14%,今年底將有望實現“三巖”片區1801戶11605人的跨市整體易地扶貧搬遷目標。
三、生態扶貧變“紅利”
昌都作為西藏第二大林區,是藏東南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建設美麗西藏、構建國家生態安全屏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昌都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正確處理保護生態和富民利民的關系,堅持扶貧開發與生態保護并重,大力發展經濟林和苗圃“兩大生態產業”,深入實施退耕還林、防沙治沙、營造林和退耕還草“四大生態工程”,健全完善生態保護政策崗位、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天保工程”管護補助和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四大生態機制”,將造林綠化、退耕還林、退耕還草項目向深度貧困地區和深度貧困群眾傾斜,深入推進國土綠化行動,推行村集體或個人承包經營荒山荒地荒坡,利用房前屋后、“四旁”宜林地和農戶庭院、自留地發展經濟林木種植和林下資源種養業,開展海拔4300米以下無林鄉鎮、無林村組、無綠院落、無樹農戶的消除工作,推進25度以上坡耕地和非基本農田退耕還林還草工程,探索“合作社+管護+貧困戶”模式吸納貧困人口參與管護,精準落實生態保護政策性崗位,讓貧困群眾享受到生態保護紅利,使20余萬名群眾吃上了“生態飯”,實現保護生態和群眾增收“雙贏”。
四、教育扶貧拔“貧根”
昌都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注重將教育資源重點向貧困地區傾斜,制定全市加強義務教育控輟保學工作的實施意見,認真落實“雙線控輟工作目標責任制”和“四書制”,全面啟動義務教育階段控輟保學學生信息采集建檔工作,各級各類在校學生達到14.8萬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鞏固率達到95%以上;嚴格落實15年免費教育、營養餐改善計劃和建檔立卡(含農村低保)貧困家庭學生“三免一補”政策,健全完善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資助救助政策體系,制定出臺貧困大學生資助政策,及時對困難家庭大學生進行資助;緊盯“五個100%”目標,科學調整校點布局,合理配置教學資源,積極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深入實施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持續加大教育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加快推動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信息化建設,全面啟動實施鄉鎮標準化寄宿制中心小學建設,“十三五”期間整合39.16億元推進昌都市標準化學校建設;啟動實施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和教師隊伍振興計劃,積極引進緊缺學科教師,深入開展國培、區培、市培和送教下鄉等活動,扎實推進教育組團式援藏,建立完善一對一、一對多的結對幫扶模式,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和業務能力顯著提高,昌都市教育教學水平基本接近全區平均水平。
五、社會保障兜“底線”
昌都貧困人口多,因病、老、殘、弱致貧占比大,醫療衛生事業短板較多。昌都市堅持應保盡保、應兜盡兜,將符合條件的五保戶、低保戶納入社會保障兜底范圍,建立以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為主,以醫療救助、臨時救助、教育救助等為輔,以慈善等社會救助為補充的社會救助體系。圍繞“三不出、雙下降、一提升”目標,以市創“三甲”、縣創“二甲”、鄉鎮衛生院標準化、村(居)衛生室提質改造為重點,“十三五”期間統籌整合20.34億元,持續改善各級醫療衛生條件,市婦幼保健院已竣工交付使用,市人民醫院、市藏醫院“三甲”和洛隆、丁青等5縣人民醫院“二甲”成功創建,完成標準化鄉鎮衛生院建設85個,配套“一村、一室、兩醫”村級衛生室1119個。制定全市農牧區群眾醫療費用報銷簡化程序實施辦法、建檔立卡貧困戶方便就醫實施意見,出臺農牧區群眾報銷“一站式”“一單制”服務實施方案,全面實施先心病和白內障免費救治,設立市縣兩級建檔立卡貧困群眾醫療救助基金,實行“先診療、后付費”。結合農牧區群眾居住偏遠分散、醫療服務半徑大、成本高的實際,市財政投入2614萬元為每個縣(區)配備3臺車載流動醫院,向138個鄉鎮發放孕產婦接送車,通過進村入戶為農牧區群眾提供便捷的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打通了偏遠貧困群眾醫療服務的“最后一公里”,讓貧困群眾享受到了更好的醫療服務保障。
六、就業扶貧鼓“錢袋”
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穩定一家,這是農牧民群眾的切身感受和期盼,更是各級黨委、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昌都市著眼提高勞務組織化程度和就業脫貧覆蓋面,正確處理城鎮就業和就近就便、不離鄉不離土、能干會干的關系,注重就業意愿、就業技能與就業崗位精準對接,精準建立工作臺賬,對昌都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具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實行臺賬管理。按照實名、實訓、實技、實用、實效的要求,明確培訓重點、培訓人員、培訓時限,創新“1+N”軍旅式培訓模式,提升貧困群眾就業創業能力,開展了建筑施工、機械操作、唐卡繪畫、面點制作等20余種轉移就業技能培訓和蔬菜種植、果樹栽培等17種實用技術培訓;圍繞就業抓培訓,抓好培訓促就業,出臺促進農牧民就業增收十項舉措,結合產業發展方向和產業項目,開展產業工人、產業技能人才培訓,大力開發“門口”就業崗位,使農牧民群眾實現不離土不離鄉轉移就業;結合當地特色旅游業、服務業等入手快、門檻低、吸納就業能力強的實際,針對性開發了餐飲、賓館、理發等就業崗位;重點扶持從事特色種植養殖、旅游文化、藏醫藏藥、清潔能源、天然飲用水、民族手工業等優勢企業,不斷增強企業吸納就業能力;深化拓展項目建設吸納就業機制,確保昌都各類工程項目建設中吸納本地人員務工占用工總量的30%—60%,政府投資400萬元以下項目交由本地有資質的農牧民施工隊實施,并保障吸納當地農牧民勞動力占用工總量的80%以上;全面落實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和創業引領計劃,引導高校畢業生實現多元化就業創業,實現了培訓引導就業一人、精準脫貧一戶的目標。
七、志智雙扶富“腦袋”
扶貧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昌都市通過創辦脫貧攻堅“農民夜校”“講習所”等,加強思想、文化、道德、法律、感恩教育,弘揚自尊、自愛、自強精神,廣泛宣傳脫貧攻堅中涌現出的先進典型。以開展黨建促脫貧攻堅為抓手,建立1名鄉鎮領導、1名扶貧專干、1名公安干警、1名駐村工作隊員、1名村(居)“兩委”干部包片負責1個貧困村(居)脫貧攻堅工作的“五包一”機制,組建宣講隊伍,分批深入田間地頭、鄉村農戶,大力宣傳脫貧攻堅重大意義、政策舉措。深入開展志智雙扶,大力實施政策宣傳、宣講教育、新聞宣傳、專題活動和科普教育“五個覆蓋”工程,實現建檔立卡貧困群眾積極主動學習脫貧政策,積極主動參加就業致富技能培訓,積極主動參與就近產業發展,積極主動通過勞務輸出實現增收,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積極主動參與搬遷點自家房屋建設,享受生態崗位貧困群眾積極主動履行崗位職責,有適齡兒童的家庭積極主動送子女上學,廣泛調動了貧困群眾依靠自己勤勞雙手脫貧致富、過好當下幸福生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八、社會幫扶聚“合力”
社會幫扶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無比優越性的集中體現,也是凝聚全社會力量共同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保障。昌都市深入貫徹落實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精神,統籌對口援藏、定點扶貧、干部結對等力量,建立“集團式包縣、市領導包片、縣領導包鄉、鄉領導包村、一般干部包戶”和水電礦產資源開發企業承擔本區域內10%的脫貧攻堅任務的社會化幫扶機制,確立市級干部幫扶3戶貧困戶、縣處級干部幫扶2戶貧困戶、科級及以下干部幫扶1戶貧困戶的“321”干部結對幫扶原則,建立援藏省市企業干部職工與昌都市建檔立卡貧困戶結對幫扶機制,開展“縣對縣、鄉對鄉”幫扶活動,深入實施“百企幫百村”活動,引導非公企業通過就業幫扶、公益幫扶、技能幫扶、產業幫扶等形式幫助貧困群眾,構建了“多位一體”大扶貧格局,匯聚了脫貧攻堅工作沒有“局外人”的強大合力。(昌都市脫貧攻堅指揮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全面小康,一個民族也不能少
民族地區發展得怎么樣,少數民族貧困群眾過得如何,始終是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的牽掛。打贏脫貧攻堅戰,是民族地區同步邁入全面小康的關鍵一役,也是當前極為緊迫的重要任務。[詳細] -
確保少數民族如期脫貧奔小康
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時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少數民族也不能少。[詳細] -
上半年拉薩市實現農牧民轉移就業5.68萬人
近日,記者從市人社局了解到,截至6月12日,今年拉薩市已經實現農牧民轉移就業5.68萬人。[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