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區住建廳開展第一批農牧民組織化轉移就業工作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轉移就業是促進基層農牧民增收、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重要途徑。日前,西藏自治區住建廳第一批農牧民組織化轉移就業的21名來自山南的務工人員,正式前往西藏文化廣電藝術中心項目進行崗位培訓,此舉進一步促進了農牧民群眾通過務工增加經濟收入。
今年,西藏將農牧民轉移就業工作作為重點,加大了對農牧民的技能培訓力度。此次山南市作為西藏農牧民轉移就業試點地(市),選派了首批21名當地務工人員參與西藏文化廣電藝術中心項目建設。項目技術人員將對21名務工人員進行現場技術指導,待熟練掌握相關作業技能后安排相應的崗位。
此外,為了使21名務工人員能更快更好地熟悉各種職業技能,項目部每周還會有針對性地舉辦關于施工技術、安全、質量的專門培訓會,以爭取用最短時間在該項目打造一支本地工程隊,為農牧民持續創收打下良好基礎。“我以前到處打工,哪里有活就去哪里,什么技術都學不到。在這里,我想跟著技術人員學更多的技能,學到一技之長后,努力提高家里的經濟收入。”務工人員之一貢覺說。
據悉,截至7月13日,西藏農牧民轉移就業52.4萬人,完成年度目標的87.3%,實現勞務收入37.9億元,完成年度目標的90.2%。下半年,西藏將把推進農牧民轉移就業作為經濟運行工作中提高農牧民收入的主要增長點,力爭今年農牧民工資性收入占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35%;目前全區共有6812個各類勞務市場主體和600個轉移就業基地。按照統一對接、統一組織、統一管理、統一輸送原則,下半年這些組織將進一步為農牧民搭建轉移就業的穩定平臺,力爭全年有組織勞務輸出占比由原定目標的30%提高到45%。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旅游業鼓了 村民的錢袋子
近年來,白納村依托“旅游+三農+藏藥+民俗”白納溝生態文化旅游項目,旅游業鼓起了村民的錢袋子。[詳細] -
記者手記:易地搬遷好不好,他們才有發言權
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是真正意義上的高天厚土,也是眾多人難以抵達的“詩和遠方”。[詳細] -
“牛產業”讓西藏農牧民過上“牛日子”
類烏齊縣現有3座牦牛短期育肥基地,基地不僅帶動周邊牧民群眾實施牦牛短期育肥增收,還帶動農牧民群眾參與飼草料種植拓寬增收渠道。[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