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牧業改革的崗巴探索
全村加入合作社,牲畜集中養殖,釋放出的勞動力外出務工增收實現生產力的最大釋放……
由中央網信辦網絡評論工作局指導,西藏自治區黨委網信辦主辦、日喀則市委網信辦承辦的“新時代·邊疆行—西藏篇”網評引導線下活動,15日走進日喀則市崗巴縣。30余名媒體記者和網絡正能量人士,親眼看到了當地探索牧業改革后帶來的可喜變化。
崗巴縣吉汝村平均海拔超過4700米,群眾主要靠放牧為生。“基本家家戶戶都養羊,以前即使是只養10只羊,也得有專門跟著。很多群眾家里只有一個壯勞力,天天圍著羊轉。”吉汝村駐村工作隊隊長帕珠說。
吉汝村是高海拔牧區脫貧難的縮影。高海拔牧區脫貧一直是脫貧攻堅中最難啃的硬骨頭。受氣候惡劣、遠離中心城區等因素影響,外來產業難以在高海拔牧區扎根,從事牧業生產的勞動力一直被困在土地上,難以探索新的增收路徑。
經詳細調研后,上級部門鼓勵村里成立合作社,群眾以自家牲畜入股合作社實現集中養殖,年底按股分紅。以前群眾各家各戶自養的牲畜,只需要很少的人就能全部養起來,釋放出的勞動力外出務工增收,群眾收入明顯提升。2019年,吉汝村人均年收入11500元。
村民扎西有兩個孩子,一個是教師,一個是鄉村振興專干,都在外地工作。她和愛人將家里的53只羊全部入股村里的合作社,自家僅養了4頭牛供平時吃酥油、奶渣,日子過得既輕松又愜意。“以前天天都要想著羊是冷了還是餓了,現在收入沒少還省心多了。”扎西說。
崗巴縣群眾端著糖果盒迎接遠到的客人(9月15日攝)。新華網 張宸 攝
與吉汝村一樣,崗巴縣龍中鄉查那村也成立了養羊合作社,全村群眾都參與到合作社中,羊統一養殖,釋放出的勞動力外出務工實現增收。改變了傳統生產方式的群眾,很快走上了致富道路。
“每年年底,合作社根據營收情況,按照每戶入股的情況分紅。”查那村駐村工作隊隊長次仁平措說,“牲畜集中養殖減少了群眾自己放養時對草場的破壞,實現了生態保護和群眾致富雙贏。”
媒體記者和網絡正能量人士探訪時,44歲的建檔立卡戶羅加正在村委會院內與同村群眾打臺球放松。前兩天剛到地里割完飼草的他,準備休息一下明后天再干活。“以前天天出去放羊,哪兒還有時間來打臺球。”羅加說,“現在省心又省事。”
村民加布將家里的羊入股合作社之后,以前放羊的兒子選擇了出去務工。現在兒子結了婚,家里還添了個一歲多的孫女。“不為養羊的事操心了,我們就想著出去打工掙錢。”加布說,“家里添置了運輸車,收入跟以前比增加不少。”
崗巴縣全縣只有一萬余人,在全國的脫貧攻堅戰場中人口基數很小,但其通過改革使傳統牧業從分散化、粗放型向集約化、效益型轉變的有益探索,讓人印象深刻。在一些邊境村,從牧業生產中釋放出的勞動力還成為了巡邊的重要力量。
“思路一變天地寬。”崗巴縣縣委書記周海浪說,“實事求是開展牧業改革為我們如期實現小康、持續穩邊固邊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新時代 邊疆行】“招財樹”結出藏家人致富的“金果果”
位于藏中旅游環線上的朗縣核桃林在2017年以“平均樹齡最長”入選“大世界基尼斯之最”,其中有一棵被稱為“中國核桃樹王”的核桃樹就在朗縣的沖康村。[詳細] -
【新時代·邊疆行】小小辣椒,如何成為西藏卓村村民的“搖錢樹”?
為推動辣椒產業發展,今年,卓村“兩委”將全村375畝耕地以每畝350元的價格流轉給村集體。[詳細] -
【新時代 邊疆行】民族團結同進步 互敬互愛樹模范
阿嘎馬地和白瑪央金幸福美滿的藏回聯姻模范家庭是河壩林社區民族團結的縮影,民族團結進步的先進集體——河壩林社區是加強民族團結、建設美麗西藏的縮影。[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