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西藏故事】“搖錢樹”結果了 百姓收入翻四番
美玉、金秋蟠、中九、白玉……這是北京平谷桃樹的品種,如今在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尼木縣卡如鄉、平均海拔3700米的高原上結出了累累碩果。
圖為卡如鄉大桃采摘園內一角攝影:王茜
“這個看著不大,但是極甜,汁水很足。”身著一身迷彩工作服的尼木縣卡如鄉黨委委員王榮華隨手摘下一只桃子給記者品嘗,并告知“放心吃,都是有機種植的。”一口咬下,口感果然相當好。
圖為記者品嘗過的桃子攝影:王茜
“卡如”在藏語里是“山溝溝”的意思,受地形地貌影響,人多地少,耕種效率低下,加上過去受交通條件限制,產業項目少,群眾長期面臨致富無門、小康無路的困境。據介紹,2015年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僅有2410.26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僅1461.26元。
為了助力尼木縣脫貧,來自平谷的北京援藏干部提議引進平谷大桃。于是,2017年4月,從北京平谷引進8個品種、1萬株桃苗種植到了卡如鄉的土地上,并于2019年全面坐果,果品和口感都是上佳。
王榮華在2017年前往北京市平谷區進行掛職鍛煉學習果樹種植技術后回到尼木,被派到桃園開展“點對點”抓產業工作,手把手教當地百姓種植桃樹技術,帶動范圍覆蓋了當地全部建檔立卡貧困戶。3年來,共計培訓技術人員20余人。在此期間,北京市多次派出技術人員進行現場指導和技術培訓,為卡如鄉培訓技術隊伍。
圖為 王榮華介紹大棚內的蟠桃樹攝影:王茜
露天桃園的旁邊是2019年3月開始投入使用的高效日光溫室大棚。這里整整齊齊種植了2600余株桃樹,經過一年精心管理,成活2480株,成活率達95%以上。
在高原上栽好一棵桃樹需要傾注更多的心血。經過大棚的中控室,王榮華說:“這里晝夜溫差大、紫外線強,冬天的時候還要澆凍水、拉膜蓋土、給樹打防凍液,在高原發展果樹種植困難不少。不同于內地的桃樹,在這里快4年了,露天的桃樹只長高兩三米。”說到這里,他不由感慨科技種植的力量:“大棚里的桃樹一年就長到3米多高,并且掛果了。回想2017年時,露天種下的桃樹只有手指粗細,如今長勢這么好,真有點不可思議。”
圖為高效日光溫室大棚內景攝影:王茜
今年,卡如鄉的桃園實現了全面掛果,產量達到8000斤,8月還開展了“尼木大桃助力扶貧”桃樹認購活動。此外,為充分利用土地,林下還種植了南瓜、蘿卜、雪菊等有機作物。截至目前,平谷大桃種植基地帶動群眾務工1400余人次,累計實現收入36萬余元,其中純利潤約20萬元。
據悉,卡如鄉以產業為依托鞏固了精準扶貧,增加了農牧民收入。2019年度,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達3657.34萬元,農村居民純收入1877.61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4192.03元,相比2015年增長了871.22%。
“如今,越來越多的群眾不再只是種青稞、養牛羊實現增收,單純依靠傳統畜牧業的思想在逐漸扭轉,很多人都開始積極學習掌握現代化種植科技來增收致富。”王榮華說,“將來,鄉里計劃利用高效大棚發展桃樹育苗工作,用于鄉境內318國道及周邊景區的環境綠化,為打造卡如桃花鄉旅游景點做準備。”(中國西藏網記者/王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大棚蔬菜種植助農增收致富
近年來,城關區蔡公堂鄉白定村農村經濟合作社通過種植技能培訓、合作社帶動等措施,拓寬了群眾增收致富渠道。[詳細] -
西藏那曲:阿扎鎮專業合作社促脫貧—牧民日子大變樣
西藏那曲嘉黎縣阿扎鎮果扎源農牧民專業合作社于2020年7月正式投入運營。[詳細] -
走近西藏僜人的小康生活:“翻了個筋斗云”
寬敞整潔的村道兩旁是黃色墻體、“茅草”樣式屋頂的民居,眼前不時出現的還有水稻、玉米以及不知名的花草和農作物。[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