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腳下西藏日喀則市宗措村:“向陽而生”的新過法
夕陽西下,邊巴迎著喜馬拉雅北麓入秋的疾風,一邊打烏爾朵(藏語,牧人趕牛羊的投石工具),一邊大聲吆喝著趕羊群回圈。盡管長年風吹日曬在他臉上留下一道道“溝壑”,在海拔4400米的草場,心情歡快的邊巴仍健步如飛。
今年47歲的邊巴,是西藏日喀則市宗措村村民。他還有個身份,是村里崗巴羊養殖合作社的“首席羊倌”。放了30多年羊的他,加盟合作社后第一次有了真金白銀的收入,他說:“還是合作力量大!”
邊巴所在的宗措村,是定日縣尼轄鄉鄉政府駐地。尼轄,藏語意為“太陽升起的地方”,然而,因地處偏僻、無霜期短、風沙大、荒漠化嚴重等原因,這座距離珠穆朗瑪峰不足百公里的村莊,似乎從未體驗“向陽而生”的溫暖。
幾個月前,西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駐宗措村工作隊隊長劉國亮初來乍到,就聽說了村里不堪回首的往事。
“別人家的青稞長在地里,而在宗措村,不少人家的糧食卻長在拇指上。”劉國亮說,以前每到青黃不接時節,村民們成群結隊外出乞討。“雙手伸出大拇指,說出‘咕嘰咕嘰’(藏語,請求的意思)的乞討語,就這樣把青稞討回家。”前幾年宗措村的乞討現象雖然少了,但全村人均收入在縣里仍排名倒數。
黨的脫貧攻堅政策,讓這座遠近有名的貧困村出現轉機。
2015年4月尼泊爾地震后,距離中尼邊境不遠的宗措村震后重建。全體村民搬出危舊住房,村兩委、駐村工作隊又在上級幫助下,籌劃起了產業發展。打破資源匱乏瓶頸,成立合作社集中養羊,成了村里的新選擇。
村黨支部書記索朗親自掛帥,出資擔任合作社理事長。村干部外出學習,回村后又馬不停蹄走家串戶,發動村民入股加盟。發現村民們猶豫不決,索朗書記拍著胸脯承諾:“入股的人賺了是自己的,賠了算在我頭上。”2019年3月,宗措村崗巴羊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正式運轉。
邊巴是宗措村最大的養羊戶。他將全家80頭綿羊折價入股后,憑借豐富經驗被聘為合作社的放牧員。在新崗位上,邊巴接觸到了全新養殖方法:合作社引進良種,不斷優化羊群品質;放牧時合理分群,避免綿羊覓食時飽餓不均;進入冬季,合作社減少外出放牧時間,購進草料在羊舍內補飼……
由于飼養得當,第一批綿羊出欄,平均每只比邊巴之前養的重十幾斤,崗巴羊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無膻味的特征也得到了充分體現,在市場上供不應求。索朗介紹,成立當年,合作社收入就達73萬元,今年以來收入已超過100萬元,預計年底全村戶均分紅可達萬元以上。
以前邊巴自己放牧時,一年到頭除了宰十多只羊供全家食用外,基本沒有收入。加盟合作社后,他一年工資就有2.8萬元,今年80只羊的入股分紅更是有望達到4萬元。
邊巴對他的“羊倌”工作特別上心。“放自家的羊,丟失幾只頂多被哥哥罵一頓。”他說,“現在放集體的羊,可不敢被野狼、猞猁叼走。”聊不到幾分鐘,邊巴就“丟”下記者,跑著追趕已經走遠的羊群。
除了助力增收,合作社的科學、集中養殖還最大限度保護了草場,宗措村的勞動力也因此得到解放,現在全村外出務工人員已經從過去的三四十人增加到一百多人。尼轄鄉鄉長李慶華說,村民們過去是各自為戰,現在逐漸形成了集體意識,“今年合作社擴建羊舍,大家出工出勞,平時碰到趕羊裝車、卸運牧草等臨時任務,很多人會無償幫忙。”
一家合作社改變了貧困村的面貌,索朗說,村里增強凝聚力和向心力,村民們組織起來發展生產,才是真正的“向陽而生”。
索朗透露,正是看好集體合作的潛力,村民們將全部土地入股了合作社。“通過提高種植和養殖效率,進一步解放勞動力,宗措村的日子將會越過越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西藏日喀則市在珠峰路開展第七個國家扶貧日“宣傳一條街”活動
日喀則市在珠峰路開展扶貧日“宣傳一條街”活動。日喀則市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各相關成員單位工作人員走上街頭,以設置宣傳點、擺放展板、懸掛標語、發放傳單手冊、開展政策解讀等形式。[詳細] -
“珠峰人家”笑迎八方客
越過海拔5200米的加烏拉山口不久,會看到一片平坦的河谷地帶,在合適的季節,青稞連片,油菜花怒放,幾十棟藏式民居錯落在河灘上——定日縣扎西宗鄉巴松村就在眼前。 [詳細] -
珠峰腳下瓜果香——西藏白朗縣提檔升級蔬菜產業助力脫貧增收見聞
全國蔬菜看壽光,西藏蔬菜看白朗”,作為“世界屋脊”上規模最大的蔬菜產區,珠峰農業等龍頭企業進駐,承載著白朗縣蔬菜產業提檔升級的希望。[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