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報社西藏昌都蹲點采訪小記:帶著“筆墨紙硯”進村去
“我們會深入基層,貼近群眾,
講好西藏昌都脫貧故事,
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力量。”
懷著這樣一顆初心,6月22日,西藏日報社黨委委員、副總編輯胡榮國帶領全媒體報道組一行向昌都出發。
夏季的西藏昌都,綠意昂揚、繁花似錦。報道組一行的心情,也似這驕陽,一路高昂。
車窗外的風景不停變幻,報道組成員腦海里“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報道主題卻愈加明朗,那會是一個個生動的脫貧攻堅的故事。
一個月來,丁青、類烏齊、貢覺、芒康、察雅、卡若、八宿等七縣(區)、35個村鎮,報道組一一踏足,對昌都市發展生態農業助民增收、謀全域旅游促發展、特色養殖立品牌、綠化增收現雙贏、易地搬遷穩就業、非遺產業謀實惠等在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中的主要做法和經驗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入挖掘。
“火車頭”帶出硬隊伍
6月23日下午,報道組抵達第一站——昌都市丁青縣。車途的疲憊尚未褪去一絲,胡榮國副總編輯就召開了小組會議。寥寥幾句話,既對本次蹲點采訪提出了具體要求,又對采訪內容和采訪任務進行了安排部署,為24日的正式采訪指明了方向。
“不落一個新聞點,不錯過一個細節”,在進入每個縣采訪前,胡榮國副總編輯都會強調這一點。在召集報道組成員開會時,他總是會對該縣采訪內容及稿件內容進行安排,讓報道組成員堅持做到勤動腦、勤動手、勤動腿。
每到一個區縣,在和當地主要領導座談中,胡榮國副總編輯多次強調此次蹲點采訪中,西藏日報社各地市蹲點報道組堅持“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不斷探索媒體融合發展路徑的決心和力度。通過座談交流,進一步增強了市縣(區)主要領導對此次采訪重要性的認識,并給予大力支持配合,為采訪順利圓滿完成起到了很好的組織協調作用。
記者在撰寫每篇稿件時,胡榮國副總編輯都會從主題、立意、寫作方法等方面提出具體的要求和建議,為記者點明寫作思路。對于成稿,胡榮國副總編輯都要同采訪記者反復推敲研究,力求推出精品。
由于此次采訪出稿較多、稿件份量較重,胡榮國副總編輯多次積極協調報紙、網站、客戶端、微信公眾號等媒體平臺進行稿件刊發,做到了及時、高效。
俗話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隊伍強不強,關鍵在“隊長”。面對采訪中的各種困難,在胡榮國副總編輯的帶領下,報道組超額完成了采訪任務。
翻山越嶺尋“故事”
地處橫斷山脈和三江流域的昌都,地勢崎嶇、道路艱險、山高谷深不言而喻。蜿蜒曲折的山路讓記者們切身體會到了“行路難”的痛苦。
在卡若區采訪結束后,記者前往下一站八宿縣。開車行進在“怒江七十二道拐”上,從山腳到山頂,再從山頂到山腳,記者們都數不清繞過了多少個彎。在蜿蜒的公路上,往后看不到來路,往前看不到前路,往下看是幾乎“折疊”在一起的公路。
到達縣城后,匆匆吃完飯,便進村采訪。一到現場,個個忘卻了身體上的疲憊,大家認真細致地聽著、看著、問著、感受和思考著,將眼前的景記在心中,把群眾的生活記在紙上,用相機將一張張幸福的笑臉定格……
很多時候,結束當天采訪任務時已是傍晚時分。作為采訪時間最長的報道組,記者們已經習慣清晨出發,中午趕路,晚上寫稿。每一位成員,想得做多的是如何用一篇篇飽含熱情的圖文、一個個生動的視頻,將大山里脫貧攻堅的故事,向山外傳播,向世人宣示。
山路彎彎,這一路是辛苦的,但又充滿感動……報道組成員既經歷了風和日麗,彩虹橫掛的驚喜,也經歷了狂風驟起,雨雪交加的坎坷,既遭遇了塌方、泥石流的危險,也看到了小康路上,群眾自信而幸福的笑臉。
挑燈夜戰出“碩果”
采訪期間,報道組成員嚴格按照既定的采訪計劃,著眼報社融媒體采編要求,根據媒體形態特點,緊緊圍繞聚焦“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采訪主題,用敏銳的新聞嗅覺發現亮點,組織架構,深挖素材。同時,聚焦采訪主題,對七市縣(區)委書記(市縣長)進行了文字和視頻訪談,并挖掘和推出了一名駐村干部典型人物。
白天長途奔波,夜里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賓館,此時最向往的便是躺在床上好好歇一歇。但一想到群眾自信而幸福的笑臉,便又打起精神把他們脫貧攻堅的故事講出來,讓更多的人一同為其高興。
隨著采訪組記者的挑燈夜戰,一個個生動的脫貧攻堅故事躍然紙上。報紙刊發29篇、學習強國22篇、網站40篇、客戶端38篇、微信公眾號7篇……
報道組用文字、圖片、視頻全方位宣傳了昌都市脫貧攻堅的經驗做法和突出成就,營造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濃厚氛圍,為打贏脫貧攻堅凝聚強大合力。
同時,報道組成員用實際行動詮釋了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不斷探索媒體融合發展路徑的決心和力度。隨著稿件陸續刊登,好評不斷,各級媒體紛紛轉發,反響強烈。
由于前期工作準備充分,目的明確,從而確保了整個采訪活動的圓滿順利完成。同時,在蹲點過程中,報道組成員發揚優良作風,著力錘煉“四力”,最終達到了鍛煉業務能力、提升采編水平、創新報道方式的“練兵”目的,為西藏日報融媒體轉型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記者:周婷婷 胡榮國 扎巴旺青 陳志強 劉金鵬 朱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荒山溝里建起農業園,西藏自治區昌都市卡若鎮芒達鄉佐巴村群眾在家門口就了業
“這是昌都市支持發展的扶貧產業,農業園總占地面積400畝,分兩期實施:一期建設項目包括二代節能溫室21棟及化驗檢測室、培訓學校等;二期建設內容包括二代節能溫室26棟及附屬配套工程。”[詳細] -
西藏昌都市芒康縣木許鄉群眾種植“康巴蜜橘”等果樹,發展訂單農業
大約2小時后,江對岸山腳的人家逐漸密集,司機倫珠說已經進入木許鄉了。木許鄉靠近云南,自然環境條件相對優越,海拔只有2200米,阿東村屬于純農業村,有“進藏第一村”的稱呼。 [詳細] -
荒山溝里建起農業園,西藏自治區昌都市卡若區卡若鎮佐巴村群眾在家門口就了業
在卡若區農業農村局干部格列的帶領下,我們首先走進了卡若區現代農業園。農業園位于卡若鎮芒達鄉佐巴村的高山深壑之中,因為少有平坦地勢的緣故,曾經這里是無人問津的地域。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