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對點”精準幫扶結出產業碩果
說到西藏拉薩市尼木縣,首先想到的就是“尼木三絕”,但也有不少當地人打趣說應該是“三差”——“自然條件差、地理位置偏遠、資源稟賦不足”。目前,脫貧攻堅進入決戰決勝期,“點對點”幫扶干部依然堅守在脫貧一線,尼木縣縣長普瓊來到麻江鄉牦牛育肥基地、續邁鄉生豬養殖基地等地了解產業一線的情況,并向堅守在這里兩年多的干部送去問候。
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面對“三差”實際,尼木縣是如何克服這些困難,走出了一條特色脫貧路的?記者對普瓊縣長的采訪,便始于他的此次慰問。
問:請介紹一下“點對點”干部的情況。
普瓊:尼木縣堅持把黨員干部作為當前尼木縣經濟社會可發展、可挖掘的最大資源,制定印發《中共尼木縣委員會關于干部“點對點”抓產業發展的實施方案》,建立縣級領導聯鄉、鄉鎮領導干部包村、第一書記包點、“3+1”專干參與的扶貧產業項目機制。2019年,全縣153名黨員干部“點對點”抓82個產業項目,帶動1029戶3300多名群眾戶均增收8000多元。
今天,我帶你們去的第一個點是麻江鄉牦牛育肥基地。這里海拔4572米,基地占地49畝,投資2657萬元,帶動建檔立卡戶25戶88人實現增收10萬余元,戶均增收4000余元。
麻江鄉牦牛育肥基地的“點對點”干部叫阿旺頓珠,是麻江鄉黨委副書記、強聶村第一書記。為了養好牛,阿旺頓珠帶著群眾每天很早就起來做各種準備工作,既要檢查牛舍衛生安全情況、牦牛的身體情況,還要配飼料、清理牛糞、喂食喂水……可以說,早上是他們最忙的時候,到了中午,他們才有空休息一會兒。
問:這些干部和我想象中的不太一樣,他們看起來像是一個真正的養殖工人。在推進脫貧攻堅過程中,“點對點”三個字是如何落實的?
普瓊:尼木縣的“點對點”干部都是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學習同勞動。如今,脫貧攻堅已經取得了決定性成就,但他們還要繼續在產業點上干下去,直到建檔立卡戶完全從傳統的放養模式中跳出來,學會科學養殖方式,“點對點”干部才能放手。可以說,不管在哪個項目上,我們的每一個“點對點”干部都要在實踐中培養技能,成為成熟技術員,實實在在地養豬、養牛。
問:尼木縣把很多干部派去養牛養豬、當技術員,是不是有點大材小用?
普瓊:別小看養豬養牛,真正把豬牛養好,需要很多專業知識。尼木縣要“拔窮根”,發展是硬道理,產業工人和職業農牧民隊伍的建設必須依靠專業和科技的支撐。所以,我們讓干部帶頭去學,發揮干部知識水平高、認知能力強的優點。這些“點對點”干部邊學邊干,在群眾中起到了示范作用,再手把手地將技術傳授給群眾,從而實現“人有一技之長、戶有致富門路、村有當家產業”的發展目標,真正幫助他們擺脫貧困。比如今天去的第二個點,續邁鄉生豬養殖基地就帶動了23戶83名群眾學習生豬養殖技術。
問:請簡要介紹一下養雞場的情況。
普瓊:藏雞是尼木縣的支柱產業,我們要去的第三個點就是尼木藏雞產業點,“點對點”干部是尼木縣副縣長、卡如鄉黨委書記王慶國,他既是副縣長、又是鄉黨委書記,還是“點對點”干部,身兼多職。
目前,養雞場有25棟雞舍,現有藏雞22400多只。每天產蛋量在2500至3000多枚,基地共吸納了10名建檔立卡戶群眾就業。今年前8個月,養雞場通過藏雞蛋銷售有近90萬元的收入,到了年底,將按照銷售收入利潤為群眾發工資并分紅。
隨著“點對點”干部工作的不斷深入,尼木縣廣大群眾對養豬的鄉長、養牛的書記、養雞的縣長越發推崇。這是群眾對黨員干部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的認可。
問:尼木縣脫貧攻堅取得的成績離不開“點對點”干部的默默耕耘與付出,您覺得是什么樣的精神力量在支撐著“點對點”干部如此甘于奉獻、不計得失地付出?
普瓊:我覺得應該這么說,從西藏和平解放到民主改革,從川藏公路建設到如今四通八達的公路、鐵路、航空交通網,在建設新西藏的宏偉歷程中,從來不乏革命精神。尼木縣最大的資源優勢就是我們的黨員干部,縣委、縣政府致力把全縣干部打造成三支隊伍——把縣鄉干部打造成實干隊伍、把村“五支力量”打造成骨干隊伍、把領導班子打造成巧干隊伍,全縣上下形成了萬眾一心加油干、越是艱難越向前的干事創業氛圍,這就是尼木版的“老西藏精神”,黨員干部用自身的辛苦指數,換來了群眾的幸福指數。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藏文化大型史詩劇《文成公主》助力脫貧攻堅
11月8日晚,藏文化大型史詩劇《文成公主》第八季在拉薩圓滿收官。作為西藏文化旅游的靚麗名片,藏文化大型史詩劇《文成公主》已在西藏盛放了8個年頭。[詳細] -
“第三極攀登者”助力西藏登山產業轉型升級
11月12日,由西藏拉薩市當雄縣主辦的第三極攀登者2020中國企業家冰川挑戰賽、2020西藏登山產業發展論壇暨第三極攀登者合作簽約儀式等為期7天的活動在拉薩市圓滿落幕。 [詳細] -
“菜籃子”成就脫貧致富“錢袋子”
珠峰腳下、年楚河畔的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白朗縣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資源匱乏、基礎薄弱,“十三五”初期,全縣貧困人口1946戶9237人,貧困發生率高達19.3%。[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