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業帶來好“錢”景
走進位于西藏那曲市聶榮縣下曲鄉的嘎確牧民專業經濟合作社奶制品加工廠,工作人員正在生產線上有序地忙碌著。“我們合作社以‘千頭萬畝’工程為契機,依托奶制品加工廠,將全縣牧戶牲畜產出的奶制品進行統一收購、深加工,集中力量,生產優質畜產品,淘汰家庭式零散銷售,匯集全縣資源推進‘聶’牌品牌戰略。”合作社負責人馬布介紹說。
該合作社地處聶下公路沿線,距縣城14公里,也是縣嘎確牧場所在地。近年來,在自治區、那曲市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聶榮縣以牧場土地、草場和牲畜資源為依托,以“金牦牛”科技專項工程和富民強縣項目為技術支撐,先后整合各類涉牧資金637萬元,建設了安居房、人畜安全飲水工程、牦牛育肥基地、奶制品加工銷售點等設施,以發展畜產品加工銷售為主、多種經營為輔,不斷發展壯大。
該合作社成立11年來,在依靠科技發展過程中,逐步讓牧民群眾摒棄了“等靠要”思想,營造了“趕學比幫超”氛圍,增強了他們走合作化、產業化、市場化道路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目前,嘎確牧場建設總面積9775.81平方米,牦牛養殖基地7389.99平方米、奶制品加工廠995.92平方米、糌粑加工廠568.2平方米、蔬菜大棚821平方米。
合作社自組建以來,已實現收入278萬元,現金收入201.14萬元,先后帶動91戶貧困戶實現脫貧。
“合作社能發展壯大,離不開科技的幫扶。”馬布說。
抓住國家加大對牧業投入力度的有利時機,聶榮縣在牧場實施了牦牛育肥基地、科技富民強縣工程、“金牦牛”科技示范工程、“查吾拉牛”擴繁場等項目,充分利用自治區農科院對口幫扶的寶貴機遇,在合作組織應用了以畜種改良、同期發情、科學補飼、疫病防治等為主要內容的現代牧業實用技術。
“聶榮查吾拉牦牛具有較高的產肉性能、泌乳性能和繁殖性能,牦牛肉制品和奶制品營養價值高,味道鮮美,但按照傳統的養殖方法,養出的牦牛是春育、夏長、秋肥、冬掉膘,季節性差異特別明顯。”一直在當地參與金牦牛工程等項目實施的自治區農科院畜科所所長巴桑次仁介紹說。
“通過采取改良、疫病防治、補飼和保溫等措施后,消除了春育、夏長、秋肥、冬掉膘的傳統牧業生產現象。牲畜死亡率明顯降低;每頭母牛年均產奶量達到180公斤,遠高牲畜補飼于未補飼的72公斤,牦牛活重平均達334公斤,平均增重81公斤,除去飼料等各項成本,每頭牛平均增收1500元到2000元。”馬布給記者算起了經濟賬,而且不止牦牛,在科學飼養方法下,綿羊平均活重達66公斤,平均增重20公斤,除去飼料等各項成本,3個月內平均每只綿羊增加收入500元左右。
“嘎確”發展模式為當地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益,影響和帶動了聶榮縣牧業產業發展。聶榮縣以“公司+合作組織+牧戶+培訓基地+科研基地”的“嘎確”發展模式為藍本,大力實施牧業產業,建設整鄉聯村合作組織,拓寬了貧困群眾的增收渠道,產業發展蹄疾步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西藏拉薩市堆龍德慶區柳梧街道德陽村:轉變思維讓特色產業助農增收
脫貧摘帽只是第一步,杜絕返貧情況發生,幫助村民持續增收是重要的后半篇文章。在柳梧街道德陽村,村民們在當地政府及駐地部隊的扶持幫助下,轉變思維,依靠自己的雙手。[詳細] -
苦瘠不再,新程已啟——寫在甘肅所有貧困縣脫貧摘帽之際
甘肅省人民政府21日批準最后8個貧困縣脫貧摘帽。至此,甘肅75個貧困縣全部退出貧困縣序列,困擾隴原大地千百年來的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詳細] -
德桑珠創辦藏香豬養殖場、承包苗圃
德桑珠,男,1990年出生于昌都市貢覺縣雄松鄉夏亞村,現搬遷到拉薩市柳梧新區康樂居委會。曾經,他靠著耕地放牛,一年到頭收入少得可憐。2016年,德桑珠一家被精準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