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飪炊具變遷折射西藏百姓生活之變
拉薩一名市民家的廚房和炊具(8月26日攝)。新華社發
20歲的仁青卓嘎使用高壓鍋煮面,不到十分鐘就把香氣撲鼻的牛肉面端到家人面前。
仁青卓嘎的父親——今年56歲的扎西,是西藏拉薩市墨竹工卡縣人。他告訴記者,小時候家里使用的炊具大部分是陶制品,有陶器鍋、陶器蒸籠、陶器茶壺,也有木制和石頭制作的炊具,如酥油茶桶、石鍋等,其他材質的炊具非常少見。
青藏高原被稱為“地球第三極”,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高寒的自然環境,造就了藏家百姓獨特的飲食習慣,也創造了具有鮮明高原特色的烹飪炊具。
20世紀80年代起,西藏飲食、烹飪業快速發展。扎西回憶說,那時候,鋁制鍋具已普遍使用,高壓鍋開始進入群眾生活。
由于西藏海拔較高,氣壓低,沸點低,即使爐火再旺水溫也不會再升高,所以煮飯經常會感覺夾生或不熟。高壓鍋的出現解決了這一難題,即便在5000米以上的極高海拔地區也能吃上“熟透透、香噴噴”的美食。
如今,西藏群眾的炊具種類繁多、使用便捷,人們花費在烹飪上的精力明顯減少,陶器炊具逐漸從人們的生活中淡出。
走進藏家廚房,土灶變成了煤氣灶,木質酥油桶也變成了電動酥油桶,只需輕輕動一下手指就能完成,人們花費在烹飪上的精力明顯減少。扎西說:“現在人們生活好了,房里的炊具更多更精致,做的飯菜也更美味。”
研發適合高原地區的多功能烹飪炊具,是西藏自治區政府著力推動的重要民生工程。今年2月起,西藏自治區經濟和信息化廳聯合其他單位,用時3個月研發出適用于高原地區的多功能烹飪炊具系列產品14款,申請專利18項。
7月14日,高原地區多功能系列烹飪炊具科技成果鑒定會在北京召開。相關專家教授組成鑒定委員會,對適用于高原的壓力蒸煮鍋、壓力炒鍋2個系列的7個產品進行了現場鑒定。專家組鑒定認為,項目整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有利于西藏群眾進一步提高生活水平。
雖然陶器炊具在群眾生活中越來越少,但隨著旅游業的發展,一些藏餐店使用傳統陶器炊具制作的特色餐品深受游客喜愛。
21歲的洛桑益西,2018年從拉薩市第二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畢業。今年3月,他拿出自己所有的積蓄,在墨竹工卡縣城開了一家藏餐店。在他的藏餐店里,木柜上面擺放著各種陶器炊具。他還用陶器鍋制作出了特有的牛肉蘿卜湯。
“陶器鍋里的湯不容易散味,也不容易涼。”洛桑益西說,他店里的所有陶器都是從塔巴村購買。
顧客在洛桑益西的餐館里從塔巴陶器罐子里盛湯(7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姜帆 攝
塔巴村位于拉薩市墨竹工卡縣工卡鎮的一個小村落,村民世代鑄陶為生。據了解,墨竹工卡縣2009年投資修建了塔巴陶瓷廠,2011年成立了塔巴陶瓷專業合作社,很多制作陶器的能手在這里工作、傳承技藝。
這是塔巴陶瓷泥胎(前)和成品(后)(7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姜帆 攝
西藏大學文化研究學者益西旦增說,炊具不僅是飲食文化的承載者,也是生活水平的見證者。高原烹飪炊具的變化,折射的是西藏百姓生活的變化。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西藏隆子縣:特色產業奏響鄉村振興“奮進曲”
近年來,西藏山南市隆子縣打造黑藏香豬養殖、黑白花奶牛養殖、黑青稞加工等特色產業項目,促進群眾增收致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詳細] -
【西藏觀察】一朵“仙草”里看鄉村振興
靈芝,又名“仙草”,在漢藏文化中都是祥瑞的象征。在雪卡村,破土而出的林下仿野生靈芝,長勢喜人,引得村民競相采摘。[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