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杰明(英國)上海惠靈頓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學生
中華美食名揚天下,也令很多外國人著迷。對生活在上海的12歲英國男孩本杰明來說,周末和爸爸一起為全家人張羅一桌子中國菜,是家庭專屬的快樂時光。
中國人常說,“好吃不過餃子”。包餃子,這件有些技術含量的事,也難不倒本杰明。只見他熟練地拿起餃子皮,舀一勺肉餡兒放在中央,用手指輕輕蘸了點水,沿餃子皮邊緣抹上一圈,再將餃子皮向上一翻,上下對齊,拇指和食指對著邊緣用力一按,一個餃子就包好了。沒一會兒功夫,二三十個餃子便整整齊齊地擺放在托盤里了。
“我們非常喜歡餃子。特別是在中國的春節,哪怕不在中國,我們也會聽著歡樂的中國新年音樂,一起開心地包餃子、吃餃子,來慶祝這個傳統節日。”對本杰明來說,吃上一頓熱氣騰騰的美味餃子,不僅滿足了他的“中國胃”,更為他和家人留下了超越美食本身的美好記憶。本杰明說:“我是吃中國菜長大的!中國菜是全家圍坐在一起享受的大餐,它創造了愛,讓我和家人們變得更加相親相愛。這就是我喜歡中國菜的原因!”
從小吃中國菜“這里就是我的家”
一頭卷發、戴著眼鏡的本杰明是個熱情、開朗的男孩,在上海惠靈頓外籍人員子女學校讀8年級。他的爸爸大衛來自英國,是一名廚師。媽媽惠娜是匈牙利人,在惠靈頓學校擔任音樂老師。姐姐艾瑪15歲了,和本杰明讀同一所學校。5年前,他們一家四口搬到上海生活。
“姐姐艾瑪和我都出生在北京。爸爸說我們倆開口說的第一句話都是中國話,所以他總叫我們‘北京人’。”本杰明笑著說。2007年,爸爸大衛收到北京一家新開酒店的工作邀約,便帶著媽媽惠娜來到了中國。2009年,他們迎來了女兒艾瑪;2011年11月,本杰明出生了。
為照顧孩子起居,夫妻倆請了一位中國阿姨。也正是這位阿姨的好廚藝,讓本杰明一家人吃到了地道的中國菜,也愛上了中國美食。“我們的阿姨是山西人,她會做各種各樣的面食,真的非常好吃!”阿姨每天“投喂”各種花式面食,把姐弟倆從小養出了“中國胃”,以至于如今長成大姑娘的姐姐艾瑪在中文作文中還會寫道:“我最愛吃包子。”在北京時,小姐弟倆是廚房的常客,經常爬上桌邊的椅子,學著阿姨的模樣捏面團,放在掌心里揉一揉、搓一搓。
“我們會包餃子,也是跟阿姨學的。”本杰明說,因為一些原因,在他不到3歲時,他們舉家搬去了韓國首爾。雖然對北京的記憶已經模糊,但有一個畫面始終縈繞在他腦中:天色漸暗,爸爸媽媽下班回到家,阿姨做好了包子、面條和各種好吃的中國菜,擺在桌上還冒著熱氣,大家一起坐下來吃飯,有說有笑……“這讓我覺得‘中國就是我的家’。”本杰明說,所以哪怕搬到韓國,他們依舊在學校里學習中文,爸爸媽媽也總會利用假期帶他們回中國。而每次回中國,他們都會去看望早已像家人一樣的山西阿姨,去她的家里做客,也向她討教中國美食的烹飪方法。而這份真摯的感情一直保持到現在。
在韓國時,本杰明一家人非常想念中國餃子的味道,他們便想辦法買面粉和食材自己包餃子。因為在當地買不到餃子皮,和面、搟皮曾一度難住了他們。那時為吃上一頓餃子,一家四口要忙活好幾個小時,但他們卻樂在其中。爸爸握著他的小手一起用力地和面,媽媽像對待小嬰兒一樣小心翼翼地攪動著鍋里的餃子,而姐姐包餃子一定要穿上漂亮的旗袍……餃子暖胃,記憶暖心,那段手忙腳亂卻又十分難忘的經歷深深地留在了本杰明心里。
自己動手做中國菜愛上上海小籠
又到周末,本杰明和身為大廚的爸爸開始籌劃本周的“中餐菜單”。這一次,本杰明最拿手的餃子、涼拌黃瓜入選,爸爸也拿出看家菜式:番茄炒蛋、牛肉炒菌菇、青椒炒雞肉、腐竹木耳涼拌菜。
“炒飯、涼拌黃瓜都是我的拿手菜。”本杰明得意地打開廚柜,里面各種中餐調料一應俱全。他從中取出生抽、鎮江香醋、芝麻油,還有爸爸秘制辣椒油。當當當幾下,他將黃瓜切成小塊放在碗中,依次倒入調料。生抽調味,香醋提鮮,再淋上一點點芝麻油增香,用筷子攪拌均勻,黃瓜的清香飄散出來,讓人胃口大開。
別看只是一道小小的涼菜,本杰明還考慮到了全家人的口味。在初嘗味道之后,他又舀了一小勺辣椒油加進去。“姐姐超級喜歡吃辣,這是爸爸特地學做的炸辣椒油,非常香、非常地道。”聽到兒子的夸獎,大廚老爸笑出了聲。
因工作關系,5年前,一家人又搬回了中國。到上海生活之后,中國菜成了他們的家常菜。本杰明說,爸爸雖然是西餐廚師,但在中國酒店里工作時間久了,他也向中國廚師學習了很多烹飪手法和菜式。
爸爸做中餐時,本杰明常在一旁打下手。看得多了,品嘗得多了,本杰明有時也會化身小小食評家,點評一二。“爸爸非常了解我們每個人的口味,他會做一些特別的調整。”他拿這次的菜式舉例,爸爸做的這道番茄炒蛋中加入了姜絲,做法不是常規的爆香姜絲,而是在番茄和雞蛋一起翻炒時才加入姜絲,這樣姜絲的特別味道會更加濃郁地融入整道菜中。
把花卷切開一分為二,中間夾上肉和菜,像極了改良版的漢堡或是肉夾饃,還有紅燒雞翅、炒空心菜、白菜炒胡蘿卜、炒青菜、紅燒茄子……本杰明家的“中餐菜單”不斷更新。來上海后,一家人也愛上了上海小籠。于是,他們買來籠屜,自己嘗試包小籠,細致地捏出一個個小褶皺來,蒸出的小籠也像模像樣。
本杰明時常將自家燒的中國菜與鄰居分享,也會帶到學校,請同學品嘗。“中國菜也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中國有很多不同美食,中國文化真的很多元。”本杰明說,他在學校不僅學習中文,還學習了書法、茶道等等,而且每逢春節、中秋節、端午節,學校里總會舉辦很多有趣的節日活動,這讓他們這些生活在中國的外國孩子有了更多了解中國文化的機會。
在春節廟會上,不但有皮影戲、變臉、舞龍舞獅這些好看的表演,也能品嘗到冰糖葫蘆、餃子等傳統美食,在端午節活動上還能體驗包粽子、劃龍舟等民俗。“這些都太有意思了!”本杰明說。
新民晚報
記者:李若楠
視頻:蕭君瑋 向袁媛
攝影:蕭君瑋
視覺:蔣玉濤
翻譯:林巖
編輯:龔紫珺 周春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