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文物是活著的歷史,讓文物說話,讓歷史發聲,不僅豐富著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更堅定著中華兒女內心深處的自信。為了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天山網推出《何以中國·文物穿越記》專欄,講述這些珍貴文物背后的文明故事,探尋古文物與新科技碰撞而出的新疆魅力,感受中華文明的強大生命力和時代風采。
膝蓋部位采用勾連雷紋,腰部有階梯紋,還配有一條精美編織的腰帶,如果現在有一條這樣的褲子,你想試穿一下嗎?
這是一條3000多年前的毛布褲子,如果不說,你可能會認為就是一條現代的褲子。
它的外觀很時髦,襠部寬大、褲腿修身,和現代馬褲相似,
然而,經碳十四鑒定,它的年代距今已3300年至4000年,是國內已知年代最早的合襠褲子。
這條褲子出土于吐魯番的洋海墓地,研究人員對它的結構進行分析時發現,它是3塊毛織片拼接縫合而成。
其中,兩塊長方形織片做成兩個褲腿,第三塊織片呈“階梯”十字形,做成褲襠,連接左右褲腿,并且覆蓋住下腹,最終將兩條獨立褲筒轉變為一條實用的褲子。
褲子對于現代人來說是普通的服飾,但對于古人來說是經歷了很長時間的發展才到了現在的樣子。
研究人員結合墓葬中出土的馬具、兵器等分析,褲子的出現可能和騎馬盛行、戰爭頻繁緊密相關。
當時,游牧生活方式盛行,人們游牧、狩獵、作戰,都需要騎馬,而穿著寬大的長袍和裙子根本沒法騎馬。于是,人們為方便騎馬發明了褲子。
據史料記載,我國中原地區的古代居民穿上有襠褲子是從戰國時期才開始的。
此后,褲子在中原“流行”起來。直到漢昭帝時期,人們才把有襠的這種服裝叫作“褲”。
吐魯番洋海墓地出土的毛布褲子上面的花紋
全球范圍內,考古出土年代較早的服裝多集中在中國新疆。國際上若研究服裝史,往往離不開新疆的考古發現。
據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介紹,吐魯番地區冬天最低氣溫可至零下28攝氏度,夏天高溫可達50攝氏度,年降雨量很低,大約16毫米。
正是這種特殊的干燥氣候,使得當地出土服飾的保存狀況遠勝于世界其他地區。
這條毛布褲子看起來非常時髦,褲子低襠、上寬下窄,還有一點酷酷的“做舊風”。
流行是個圈,那些考古的經典款式和花色,至今仍然是人們所鐘愛的。
監制:丁濤、楊濤
統籌:馮婷、喻鵬濤
策劃:葛惠芹
編輯、制作:李娜
資料來源:人民網、天山網-新疆日報
出品:新疆日報社(集團)
指導單位: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網信辦
協作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博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支持單位: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