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日寒風中,600多米的高空上爆發出一陣歡呼聲,下面是緩緩流淌的江水。1月17日下午,位于貴州省貞豐縣和關嶺縣交界處的花江峽谷大橋順利合龍,刷新了“世界最高橋梁”的紀錄。
花江大峽谷位于貴州省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的西南部,是國內最長的峽谷,有“地球裂縫”之稱,還曾是電視劇《西游記》“流沙河收沙僧”的外景拍攝地。
花江峽谷大橋則跨越這道“地球裂縫”,全長2890米、主跨1420米,橋面距水面垂直高度625米。其橋高為世界第一、主跨為山區峽谷橋梁世界第一,被當地人稱為“橫豎都是世界第一”。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觀景臺上看到,氤氳霧氣中,一道淺綠色的弧線橫跨峽谷,這抹綠色便是橋梁的“骨架”,即鋼桁梁構造。花江峽谷大橋的鋼桁梁構造由中鐵寶橋集團有限公司制造,其有93個安裝節段,總重約2.2萬噸,相當于3座埃菲爾鐵塔的重量。
參與大橋建設的很多都是年輕人。生于1993年的李召是該公司花江峽谷大橋項目部總工,已入行六七年。李召告訴記者,橋梁的鋼材產品均是“量身定制”的。為了確保設計生產的鋼材合乎標準,首個桿件出廠后,李召和同事先對桿件做了3D實體掃描,然后在三維模擬軟件上嘗試“拼裝”。他們在“拼裝”時發現,拼接板的孔群和焊縫的位置“打架”了,于是趕緊調整拼接板孔群的位置、避開焊縫,這才有了后續“一步到位”的拼裝。
記者了解到,“骨架”施工的難點在于焊接和高強螺栓施工。李召解釋,這一項目有數十萬套高強螺栓,施工人員需要準確區分螺栓的規格和長度、正確安裝墊片,安裝時螺紋不能有損傷,還要保證扭矩達到合格范圍。項目的熔透焊縫較多、工期緊,這對焊工提出很高要求。焊工要持有國家資質證書,并且通過理論考試和實操考試才能入場。此外,峽谷風大,焊接時容易產生氣孔,因此需要用防風罩來作為焊接的“保護罩”。他們想了辦法,讓焊劑可以隔絕空氣,使焊縫外觀質量更為穩定可靠。
事實上,早在李召和同事入駐之前,就已有一批年輕人活躍在這里。貴州橋梁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六安8標項目主要負責花江峽谷大橋的建設任務。該項目成立之初,管理團隊成員的平均年齡為28歲,35歲以下青年占比90%以上。
2020年夏天,該項目團隊的首批“先遣隊員”進場,唐壽朋、黃軍等測量組成員冒著30多攝氏度的高溫,穿行在比人還高的灌木林中。遇到懸崖絕壁爬不上去,他們就用繩子綁著彎刀套在樹上打個結,攀爬而上。為了節約時間,大家帶著水和食物上路,中午餓了就啃饅頭、吃速熱米飯,有時要熬到深夜。
進入施工環節,風又帶來極大的阻力。峽谷的風大且亂,為了了解風況,設計施工團隊利用多普勒激光雷達獲取峽谷風的實測數據,并進行風洞試驗,分析大橋在不同風況下的反應。設計施工團隊最終想出措施,確保大橋在極端風環境下依然穩固。
施工過程中經常遭遇10級以上強風,工人有時站都站不穩。為了解決這一難題,項目團隊采用重型爬架施工技術。這種重型爬架如同一個巨大的“蜘蛛人”,緊緊地“抱住”塔柱,保障了工人施工安全。
花江峽谷大橋跨徑大、單根主纜重。用于承受主纜重量、固定主纜、形似“馬鞍”的主索鞍,單個重量達100余噸。過去常規使用的鑄焊索鞍容易出現氣孔和裂紋,強度不穩定。如何將重物吊裝到主塔塔頂,同時怎樣提高索鞍強度,是擺在項目團隊面前的棘手問題。
為此,項目團隊從2022年年初項目正式開工時,就著手研究輕型化鍛焊結構索鞍。他們開啟了歷時兩年的“跨界”之旅——對接設計單位、高校、生產企業、主管部門,申報科研課題、做試驗、分析數值,從科研課題推進到優化設計圖紙評審,從制造監督檢查到安裝就位,反復論證研究。
主塔封頂的第一模和最后一模混凝土澆筑尤其關鍵。當時,整個工作組白天夜里輪流值班。澆筑動工后,現場轟鳴聲不斷。項目部還組織了志愿服務隊,為現場人員定時送夜宵。大家席地而坐,輪流吃飯。“大家就像傳接力棒一樣,前赴后繼,我深深感受到了團隊的力量,令我非常感動和難忘。”32歲的項目副經理王淞鈺說。
這次合龍后,花江峽谷大橋的建設“進度條”已達九成,預計2025年下半年將建成通車。
大家還記得,2023年4月21日,花江峽谷大橋安龍岸6號主塔順利封頂。那天,項目建設團隊的年輕人來到塔頂放煙花,大家紛紛拿出手機,接通視頻,與家人分享喜悅,有的人笑著笑著就哭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