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院‘導師制’推行如何?”“幫扶專家對接是否順暢?”“讓定向醫學生留下來還有哪些困難?”……盡管已結束在貴州省黔南州三都縣幫扶半年多,全國政協委員、遵義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傅小云依舊關注當地醫療人才隊伍建設情況。
2024年,通過走訪調研三都縣、鄉醫療衛生機構,傅小云發現民族地區醫療衛生服務工作存在不少問題,尤其是醫療人才隊伍建設存在明顯短板。
傅小云以三都縣“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培養/使用”情況舉例,這是國家為鄉鎮衛生院及以下的醫療衛生機構培養從事全科醫療衛生人才而重點實施的工作,從2010年開始,三都縣10多年來一直都在接收定向醫學生,但服務期滿后能留下來工作的屈指可數。
“優秀醫療人才不愿來,來了又留不住,加上本地醫療人才成長緩慢,民族地區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受到限制。”傅小云說。
傅小云(前排左一)在三都縣開展義診。(受訪者供圖)
去年大會期間,傅小云提交了一份《關于優化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培養/使用的建議》的提案,建議進一步推進預防、影像、檢驗、麻醉等面向鄉鎮衛生院的訂單定向醫學人才培養工作,夯實縣域緊密型醫共體醫療次中心建設,得到了國家衛健委、教育部等相關部門的關注和回應。
在呼吁解決基層醫療人才短缺的同時,一年來,傅小云在三都縣人民醫院積極推行“導師制”,幫助當地積極對接幫扶專家,激活本地醫療人才,努力打造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伍”。
目前,三都縣人民醫院建成、完善了創傷、卒中、胸痛等五大中心,一批年輕醫生成長起來,梯隊醫療人才隊伍逐漸形成。
傅小云(左三)在病房了解病人情況。(受訪者供圖)
隨著大數據技術在醫療領域的廣泛應用,傅小云認識到智慧醫療給基層衛生服務工作帶來的機遇。過去一年在基層醫療服務一線,如何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是傅小云思考較多的問題。
2024年下半年,回到遵義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后,傅小云格外關注城鄉醫療因“數字鴻溝”不斷加深而存在的差距。
“現在很多醫療機構都存在信息壁壘。診療信息不共享不僅加劇基層患者轉診困難,而且容易帶來重復檢查,增加診療成本等問題。”傅小云說。
今年,帶著調研基層智慧醫療建設情況及發現的問題,傅小云將圍繞加速醫療大數據一體化建設提出意見建議。
“我國醫療大數據龐大,但壁壘太多,非結構化現象突出,嚴重制約醫療數據聚合、流通和應用。”傅小云說,希望相關部門能加強基層醫療領域數據“聚通用”問題的解決,持續賦能基層衛生事業發展。
【記者手記】
面色冷峻、思維縝密,是傅小云給人的深刻印象,但這位見慣了生離死別的重癥大夫,在談到危重病人診療時,總是充滿溫情。
從抗疫一線到醫療“組團式”幫扶民族地區,傅小云在工作中始終堅持問題導向,持續聚焦基層醫療人才培養,積極探索建立“導師制”人才培養機制,呼吁建立農村訂單定向醫學人才培養、關愛體系等,努力推動基層醫療提質升級。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