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視點】
作者:周海濤(中共河南省委黨校科技文化教研部主任、教授)
近年來,全國各地積極創新實踐,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以科技賦能文旅深度融合,在促進經濟發展、服務美好生活、傳承優秀文化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加快科技創新、促進業態融合、補齊要素短板、堅持綠色發展等路徑,既是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要支撐。
科技有助于深挖文化富礦,激活傳統文化新活力。第一,數字技術為人們獲得傳統文化知識和體驗提供了便利,將相對復雜的內容轉化為基于感官體驗的圖像符號,降低了文化認知和普及的門檻。第二,媒介技術的發展讓信息傳播突破了物理空間限制,實現文旅傳播從單向輸出到多向互動、從靜態展示到動態體驗、從主體創作到主客共創的新變化,促進文旅業態豐富和內容傳播。第三,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等技術構建沉浸式傳播場景,通過動作捕捉等技術,讓文化記憶從“眼睛看”到“身體記”,真正在沉浸式體驗中拉近游客與傳統文化的心理距離。
數字時代,文化資源的再生產有了更多可能。不少河南文旅的文創產品,就是文化資源通過數字技術進行創意轉化實現價值增值的例證。文化資源、文化精神、文化符號通過文創產品融入生活,在創新文化傳承方式的同時,讓傳統文化的商業價值得到挖掘。數字技術的發展使得社交媒體的社會動員力越發強大,帶動休閑游、鄉村游、工業游等新旅游業態發展演進。社交媒體的分享屬性,讓游客的私人記憶轉化為公共話題,將文化體驗嵌入日常生活場景,通過線上引流、線下體驗的模式創新,進一步重構了生活、旅行、社交的邊界。
因此,文旅事業的發展可以聚焦科技賦能,讓數智技術成為文旅產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突破傳統產業邊界,利用科技在新產品、新場景、新體驗、新表達等方面下功夫,已經成為各地文旅融合探索實踐中的重要環節。例如,開封“飛越清明上河圖”與武漢“夜上黃鶴樓”項目,通過激光投影技術構建視覺空間,實現物理空間、文化符號和情感體驗的融合。數字技術還可以助力提供更好的文旅服務,敦煌AR(增強現實)眼鏡導覽以增強現實技術突破文物解說的單一文本限制,使壁畫故事從平面符號轉化為可知可感的立體圖像;湖南博物館用AI(人工智能)還原“辛追夫人”,將考古研究轉化為可交互的場景,實現文化傳播從“單向灌輸”到“具身參與”的升級。
未來,我們應當持續利用數字技術服務場景創新,加快推動文旅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把文旅融合新風貌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新動能。
《光明日報》(2025年04月24日 0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