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仁心 “肝膽”相照
圖為楊闖(左)在病房與患者家屬交流。記者 鄭璐 袁海霞 攝
4月19日上午,記者來到西藏阜康醫院住院區。該院副院長、肝膽胰外科主任醫師楊闖剛為病人做完手術。他說,稍微休息一會兒,中午又要忙碌了,今天,僅膽結石手術就預約了6臺。
“膽囊結石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疾病,病因主要跟飲食、生活習慣有很大關系。針對這種疾病,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是比較有效的治療方法。我們常叮囑患者,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比如早上一定要吃早餐,高脂肪食物要盡量少吃,平常要多喝水。”楊闖說。
2017年,楊闖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博士后流動站工作期間,在其博士后導師王文濤教授的帶領下,一行人前往四川省肝包蟲病高發地——甘孜州石渠縣。這是楊闖第一次去往四川省藏族聚居區,也是此行,讓他和藏族人民結下了不解之緣。
楊闖告訴記者,他的導師王文濤教授是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肝臟外科主任醫師,曾獲第十二屆“中國醫師獎”。他每年都會去四川省的藏族聚居區,手把手指導當地醫生開展相關手術,還經常幫助家庭困難的患者。“老師每年會完成上百例包蟲病根治手術,成功救治了多位晚期包蟲病患者。在老師的影響下,我從2017年開始到2020年,每年都要前往四川省藏族聚集區,一次大概要待半個多月,盡自己所能幫助有需要的人。”
2021年9月,楊闖決定加入援藏隊伍,年限為6年。主要負責包蟲病、肝臟疾病、膽道系統疾病、胰腺系統等疾病的診治工作。
“西藏阜康醫院肝膽胰外科的工作氛圍很好,我和同事們相處得融洽和諧,工作開展得比較順利。”
“這里的患者對醫生很尊重,讓我對自己的職業更加有認同感。”
這是楊闖來到西藏之后的感受。他告訴記者,最讓他感動的就是群眾,他們樸實,懂得感恩。
援藏期間,楊闖一行醫護曾多次前往那曲市比如縣人民醫院進行醫療幫扶,為當地患者做肝包蟲病手術。“聽聞之前當地群眾治病要去那曲市、拉薩市,有的甚至還要到區外,我們的到來不僅幫助他們解除了病痛,而且幫他們省去了路途上諸多奔波和身心消耗,病患對我們非常感激。”
楊闖說,其實很多常見病、多發病,比如包蟲病、膽囊結石、膽管結石等,只要本地技術條件允許,群眾就可以在家門口實現就近就醫。
病人康復后,楊闖會叮囑他們,多注意休息,合理飲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他們滿懷感激,與我們握手,不停道謝。我覺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能夠發揮自己專業特長,并被充分認可,從職業角度來說,讓我很有成就感。”楊闖說。
楊闖告訴記者,來到西藏以后,他基本上沒有好好休過一次長假。“病患很多的時候,即使休假,也不超過一周,通常是春節期間回一趟老家。我的家人有時間也會趁著周末或者小長假來西藏看我。”
楊闖說,他最感激的是家人的支持,這是他努力工作的強大支柱。“他們雖然擔心我在高原的身體狀況,但還是非常支持我的工作。我的妻子、孩子總是叮囑我在高海拔地區工作不能太勞累,要注意身體、好好休息。我告訴他們,我一切都好。”
大學畢業至今,楊闖從事醫學臨床工作近30年。他說,醫學里,有很多高精尖的東西值得探索,每進行完一個階段的學習,都會覺得自己各方面得到了提升,包括醫療技術、經驗、自信等。
楊闖告訴記者,當初選擇醫學專業,是因為深受老一輩的影響。“他們技術精湛、責任感強,能幫助病人有效解決病痛。我要做個好醫生,即使將來退休,只要身體條件允許,我將繼續發揮余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傳承精華 守正創新
起源和根植于中華民族的藏醫藥,是中華傳統醫藥學和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詳細] -
西藏:集中供養 安享晚年
近年來,西藏養老事業穩步發展,在持續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和能力建設方面取得顯著成效。[詳細] -
世界肺動脈高壓日:援藏醫生呼吁關注高原肺動脈高壓
由于目前西藏從事肺動脈高壓規范化診療的專業人才稀缺,楊蘇喬對西藏醫療人才培養工作有自己的想法。[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