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訊 如今不放牧也能增收致富,對于祖祖輩輩以放牧為生的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康馬縣嘎拉鄉克村村民來說,以前是絕對想不到的。
圖為航拍嘎拉鄉克村(部分) 攝影:徐應旺
康馬縣是以牧業為主的半農半牧邊境縣,境外與不丹接壤。克村位于康馬縣西南部,平均海拔4500米,地處高寒地區,自然條件相對惡劣,資源相對匱乏,群眾收入渠道比較單一,曾是一個邊遠的貧困山村。
“新時代?邊疆行—西藏篇”網評引導線下活動30余名媒體記者和網絡正能量人士于9月16日探訪了這個只有159戶人家卻擁有43.15萬畝草場的邊境村莊。
圖為康馬縣嘎拉谷玉克堆牦牛養殖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牦牛 攝影:王茜
據介紹,近年來,康馬縣全力以赴抓好小康村建設項目落實落地。克村作為小康村建設對象之一,在當地黨委、政府和群眾的鼎力支持下,積極參與到小康村建設工作中。克村充分發揮資源稟賦優勢,發展牦牛養殖業,成立了康馬縣嘎拉谷玉克堆牦牛養殖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群眾可以將自家牲畜入股合作社實現集中養殖,年底按股分紅。
“以前村里各家各戶自養牲畜,大概有150多人在放牧,現在有了合作社,從事放牧養殖的人只有17人。從放牧中解放出的勞動力很多都去打工了,收入有了明顯提升。負責放牧的村民也可以通過養殖來增加收入,比如可以獲得牛犢銷售的分成。”嘎拉鄉人大主席貢布告訴記者,“目前,村民人均年收入已經達到17000元了,其中包括畜牧業收入、打工收入以及政策性補助等。”
“現在合作社采取牦牛加現金入股模式,全村159戶全部入股了。沒有牦牛的也可以現金入股,農戶一股一年分紅600元。”貢布介紹說,“我們入股很公平,不能只按牲畜的數量入股,會折合相應的金額,比如,1歲的小牦牛算1000元,2歲牛算2800元,3歲牛算3200元,4歲的成牛7000元,目前以7000元一個股份。我們所有村民利益共享,風險共擔。”
圖為技術人員安三柱 攝影:王茜
合作社積極探索養殖的新辦法、好辦法,采取了集中圈養和傳統散養模式相結合。近期,合作社專門從青海請來一位技術人員安三柱幫助提升合作社養殖技術。這位樸實的漢子說起合作社的不足略有些不好意思,“社里圍欄比較小,喂養牛的食槽也小,飼料單調,牛會營養不足。”但對于怎么做好精飼料喂養,他信心十足,表示可以通過精飼料和草料混合喂養,不僅保證牦牛營養全面,還可以有效降低飼養成本。
圖為康馬縣嘎拉谷玉克堆牦牛養殖業農民專業合作社一角 攝影:王茜
對于未來合作社的發展,貢布表示已經有了計劃。他說:“等明年根據村民小組的牦牛數量重新分配草場后,計劃將牦牛的數量增加至1000至2000頭,到時候預計群眾的分紅至少每人1500元以上。”
讓牦牛變得更“牛”,做好牦牛養殖業的發展,成為克村村民的“致富經”。如今,克村村民住進了藏式“別墅”,用上了電器,開上了汽車,在奔小康的路上越來越有奔頭。同時,脫貧致富不忘固土巡邊,把家園建設得更加幸福美好……眼下的雪域邊境小村處處充滿著希望,為建設團結富裕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西藏描繪上了燦爛的一筆。(中國西藏網 記者/王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