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繼脫貧攻堅之后的一場攻堅戰。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還指出,深入挖掘、繼承創新優秀傳統鄉土文化,把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結合起來,賦予中華農耕文明新的時代內涵。
中華民族的很多文化特質由農耕文明賦予。在走向現代化的今天,這些特質仍舊是中華民族發展畫卷上既厚重又包容的底色。農耕文明的孕育在某種程度上仰仗于鄉村文化的發展,在時代變遷以及歷史傳承中,鄉村文化憑借強韌而持久的生命力,助力鄉村振興。
深入挖掘鄉村的文化優勢,激活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鄉村文化蘊含歷史記憶,有其底蘊和價值。鄉村文化包含遺址遺跡等鄉村文化地標資源、鄉規民約家訓等道德資源、民族工藝傳統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文化產業資源等,在大力挖掘提煉本土特色、賦予時代內涵的過程中,塑造鄉村文化生態,展現鄉村文化肌理。在保護優秀鄉村文化、傳承鄉村文脈的基礎上,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對其進行創造性發展,使之轉化為鄉村振興的發展優勢之一,發揮出鄉村文化凝聚人心、淳化民風、助力鄉村振興之作用。
鄉村不僅是一個地理空間,也是蘊含鄉愁以及愿景、滿足人們心里需求的一種心理坐標。精神上的源動力,推動眾多優質人才回歸田園,使其“鄉愁”落地,進一步豐富鄉村發展的內容與形勢。生活于此的數億群眾,在復興鄉村文化的主體力量,也就是農村基層黨組織以及有知識、有文化、懂互聯網的居民的引領及帶動下,鄉村群眾開啟了鄉村旅游、鄉村手工藝、鄉村民宿、地方文藝表演等利用鄉村特色資源進行建設發展的鄉村振興模式;農家書屋等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不斷優化,村民精神面貌為之“益”新。鄉村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在繁榮發展中,為鄉村振興注入更多文化動能。
文化親民,文化富民。鄉村文化附著于實體性的鄉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離不開鄉村文化的復興與發展。如今,越來越鮮活的鄉村文化承載著民族心靈棲息地的鄉愁,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 (中國西藏網 文/孔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