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壩位于首都北京向北400多公里處,河北省最北端。半個多世紀前,這里“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今天的塞罕壩,百萬畝人工林海,筑起為京津阻沙涵水的“綠色長城”,被稱為“河的源頭、云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鳥的天堂”。
8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月亮山,察看林場自然風貌,聽取河北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和林場管護情況介紹,看望護林員。隨后,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尚海紀念林,實地察看林木長勢,了解林場弘揚塞罕壩精神、推動高質量發展等情況。
高寒壩上,荒原之地。1962年,為了阻隔黃沙對北京的侵襲,林業部建立了塞罕壩機械林場。369名平均年齡不到24歲的年輕人聚集到這里,開始了艱苦卓絕的高寒沙地造林。他們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用生命灌溉沙土,用信念孕育希望。從“一棵松”到全球面積最大的高原人工林海,塞罕壩人用青春、汗水和生命換來一個生態奇跡。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北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感人事跡作出重要指示,高度評價“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們對物質文化的需求達到了更高的層次,對環境保護、生態安全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提升。近年來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出現了穩中向好趨勢,但任務依然艱巨。生態文明建設正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已進入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攻堅期,也到了有條件有能力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的窗口期。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環境是關系民生的重大問題,更是對執政能力的考驗。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這是對生態文明建設歷史地位、戰略地位新的宣示。我們要充分利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為集中力量解決生態環境問題提供更好的條件。大力弘揚塞罕壩精神,必將對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激勵作用和深遠影響。
塞罕壩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組成部分。我們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弘揚塞罕壩精神,持之以恒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一代接著一代干,把綠色經濟和生態文明發展好,把我們偉大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美麗,在新征程上再建功立業。(中國西藏網 文/王智霖)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