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賞秋月,人團圓。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重視家庭建設,提倡把愛家和愛國統一起來,把實現個人夢、家庭夢融入國家夢、民族夢之中。中秋佳節作為中華民族重要傳統節日之一,寄托著人們對闔家團圓的美好期許,也承載著濃濃的家國情懷。
感受傳統文化,共度中秋佳節。在山西晉城,傳統“打鐵花”表演猶如一朵朵美麗的煙花綻放夜空,絢爛奪目;在浙江杭州,西湖上泛舟賞月成為節日里一道亮麗的風景;上海豫園推出了中秋賞燈、跨界快閃、國潮演藝等文化活動,既傳承了傳統文化又兼顧了年輕人新潮、時尚的消費喜好;在湖南長沙,投壺游戲、猜燈謎等民俗文化活動吸引了眾多市民;在廣州,近30種非遺項目在節日期間現場展示,活字印刷、古琴表演、工夫茶藝等演繹國風國潮,韻味十足;在河北滄州,社區居民在老師指導下身著漢服自己動手做月餅;在河南三門峽,寓意五谷豐登、花好月圓的蒸花饃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祝福……中秋佳節來臨之際,各地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讓人們在歡樂中感受傳統文化,共享美好生活。
明月照團圓,燈火耀中秋。就地過中秋,他鄉月也明。在中秋視頻《華夏四時歌》里,觀眾看到了堅守抗疫崗位的醫護工作者、在工地上揮灑汗水的建筑工人、通過手機進行帶貨的網絡主播等諸多“節日我在崗”的年輕面孔。堅守也能體會到節日的美好,汗水更能折射出陽光的溫暖,無數的年輕人都是努力讓夢想照進生活的奮斗者。在這個不回家的中秋節里,他們感受到人在他鄉的溫暖包圍,同樣也付出自己的毫末微光。在對鄉土眷戀和夢想打拼之間,達成著人生愿景與社會發展的“美美與共”。
中秋是中華傳統佳節,承載著中華民族對豐收的冀望,對團圓的渴盼,對美滿的情思。千百年來,在中華民族的精神長河里,總有一輪明月朗照其上。從秦磚漢瓦到唐風宋韻,一輪明月盛滿了一代代中國人的文化鄉愁。無論是王建的“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還是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或是蘇軾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些詩句具有跨越時空的文化力量,每一次吟誦都會激蕩起中華兒女的家國情懷。
又到一年中秋節。在這秋高氣爽的時節,神州大地共賞一輪明月,共寄團圓之思。(中國西藏網 文/葉婉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