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巍峨蒼茫的韶山南麓,河南澠池仰韶村遺址正式發掘,中國現代考古學從此發端。
當年,瑞典學者安特生發現并命名“仰韶文化”,此后又提出“中華文化西來說”。在那個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的年代,他的論述刺痛了中國知識分子的神經,喚起了他們對中華民族命運前途的隱隱陣痛。
針對此,梁啟超曾經在給兒子梁思永的信中談到中國學者“想翻這個案”。中國考古學之父李濟先生也曾扼腕興嗟:“這些與中國古史有如此重要關系的材料,大半是外國人努力搜尋出來的……這些情形,至少我們希望,不會繼續很久。”
以李濟、梁思永、夏鼐為代表的中國考古人很快就行動起來,山西夏縣西陰村遺址、山東章丘城子崖遺址、河南安陽殷墟……一個個由中國人自己主持的考古發掘震撼寰宇。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高度重視考古工作。上世紀50年代,河南三門峽廟底溝遺址的發現,用考古事實宣告了“中華文化西來說”的終結。
100年來,以李濟、梁思永、夏鼐、蘇秉琦等學者學術思想為內核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考古學理論,既指導了中國考古學實踐,也接受了實踐本身的檢驗,現代考古學在中國的發展歷程也正是中華文明包容萬象、氣度萬千的一個縮影。
今年10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仰韶文化發現和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18日,“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在第三屆中國考古學大會開幕式上公布。“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100年來,一代代中國考古人韜光逐藪、含章未曜,篳路藍縷、接續奮斗,重大成果層出不窮,“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
百年考古揭示中華文明起源、發展脈絡。“我國考古發現的重大成就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最新考古成果表明,我國同非洲并列人類起源最早之地,我國的農業起源同西亞北非并列第一。從推翻“中華文化西來說”到“東西二元對立說”、中華文明起源“中原中心論”盛極一時,再到提出“中華文明并非一燈燭照,而是滿天星斗”……中國考古人始終以構建中華文明起源、發展脈絡作為自身最根本的任務,在曲折中上下求索、漸入佳境,實證了“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家國一體的形成發展過程,揭示了中國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價值觀和中華民族日用而不覺的文化基因”。
百年考古再現中華文明燦爛成就。北京周口店遺址、浙江余杭良渚遺址、西藏昌都卡若遺址、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陜西寶雞周原遺址、陜西秦始皇陵、甘肅敦煌莫高窟、內蒙古元上都遺址、江西景德鎮御窯廠窯址……以“百年百大考古發現”為代表的遺址格局和豐富內涵,充分說明我國在新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等各個時代的古代文明發展成就上都走在世界前列。一個個看得見、摸得著的歷史遺跡、遺物,見證了我國先民在建構和治理國家、創立文字、培育農作物、觀天文察地理、尋醫問藥、制造工具、創造和發展文化藝術等各個領域取得的成就,令人贊嘆,夯實了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石。
百年考古展示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世紀考古“展示了我國在悠久歷史進程中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的突出貢獻,也展示了中華民族以和為貴的和平性格、海納百川的包容特質、天下一家的大國氣度”。中國的古代農業技術、“四大發明”、絲綢之路、“伊儒會通”“西學東漸”、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傳入中國……文明的互通有無、交流借鑒從未間斷,中華文明“向世界貢獻了深刻的思想體系、豐富的科技文化藝術成果、獨特的制度創造”,也在海納百川中成為“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續至今、從未中斷的文明”。
百年考古,隊伍綿延壯大,精神薪火相傳。中國現代考古學自誕生起便承擔著自覺建構中華民族的文明意識、文化認同的使命,不僅是“一項重要文化事業,也是一項具有重大社會政治意義的工作”。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建立健全考古工作體系,專業隊伍不斷壯大,學術研究和技術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國際學術話語權明顯提升。上世紀90年代以來,“夏商周斷代工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國家層面組織的多次大型考古工程推動中國考古事業不斷向縱深拓展。對于中國考古學的長足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有著更加長遠的眼光:“歷史文化領域的斗爭會長期存在,我們必須高度重視考古工作,用事實回擊對中華民族歷史的各種歪曲污蔑,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
行遠自邇,踔厲奮發;致知力行,踵事增華。中國考古人必將繼續懷著“以考古學修國史”的初心使命,秉持虛極靜篤、和光同塵的風骨,發揚嚴謹求實、艱苦奮斗、敬業奉獻的優良傳統,風雨兼程、披沙揀金,“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中國西藏網 文/李元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