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快車道,不論在理論創新還是在實踐探索方面,都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以地球“第三極”西藏為例,作為重要的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和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其生態戰略地位不言而喻,但因其地理位置特殊,地域差異很大,生態環境比較脆弱,一旦遭到破壞將很難恢復,生態文明建設的薄弱環節和工作短板明顯。長期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青藏高原的生態文明建設。尤其是近年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指導下,西藏以前所未有的重視程度、投入力度、工作強度、惠民廣度,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有力確保了生態環境質量持續保持良好。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數據表明,如今的西藏仍然是世界上生態環境質量最好的地區之一。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西藏最突出的優勢,保護好西藏的綠水青山,是推動西藏高質量發展、實現全面振興的必然要求。所以,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創新生態文明建設、守護綠色發展底色也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撐。
西藏大地上,一幅幅“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畫卷徐徐展開,科技力量也成為了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近年來,西藏自治區清潔能源產業發展步伐不斷加快。其中,在2021年12月,總裝機容量22兆瓦的山南市措美縣哲古分散式風電場10臺機組正式投產發電,對于進一步探索超高海拔清潔能源開發與利用、促進節能減排和綠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西藏首條電氣化鐵路拉林鐵路,沿線涉及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古木名樹多,施工時采用野生動物保護、棄渣科學處置、生態綜合修復等技術,減少施工對沿線環境影響,利用高寒種植和滴灌技術,打造了綿延數百里的綠色路、生態路;日喀則市亞東縣立體生態產業園引雪山泉水為魚苗孵化提供營養,流奔騰江水為成魚養殖提供環境,使用過的水經沉淀等若干道嚴格的環保步驟處理后,再次流入江河奔騰遠去,在水流進出之間,活水養殖讓當地群眾增收致富……
可見,西藏努力打造國家生態文明高地,要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正確處理好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系。在此過程中,科技在推動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解決不同程度的生態問題等方面均發揮了重要作用。將來,會有更多如互聯網+、大數據、衛星遙感等信息技術應用于生態環境的“監管服”,更多新材料、新技術在節能環保、清潔生產、生態保護與修復、有效防治污染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更多新經濟、新業態升級優化……真正讓各族群眾在守護綠水青山中享受綠水青山,在利用綠水青山中收獲金山銀山,實現發展和保護協同共生的新路徑。
西藏是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其中一環,在邁向現代化新征程中,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與每個地區、每個人息息相關。我們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重中之重,以科技創新做支撐,促進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相統一,久久為功,實現高質量的生態文明發展。(中國西藏網 文/王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