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訊 在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札達縣底雅鄉底雅村,提起楊桂房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個不會說藏語的“外鄉人”,不僅在這里堅持了二十多年,還成了當地群眾增收致富奔小康的“主心骨”。
楊桂房總是把藏族群眾喚作“老鄉”,“老鄉”們也是極為親切地叫他一聲“老楊”?!澳睦稂S土不埋人”是老楊的一句口頭禪,他早已把腳下的土地當成了自己的家。
圖為楊桂房家中擺放的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榮譽證書和獎章 攝影:王佳豪
在1996年,老楊隨施工隊第一次來到底雅鄉,經人介紹認識了他的妻子次吉卓瑪。彼時,次吉卓瑪的前夫已經過世,幾年來,她和兩個孩子相依為命。楊桂房了解到她的經歷后,開始對次吉卓瑪一家的生活給予照顧。
“我得回到底雅,她(次吉卓瑪)沒了我這日子根本過不下去?!?997年,從未走出大山的次吉卓瑪跟著老楊到江蘇徐州結婚?;楹罄蠗羁紤]到妻子和兩個孩子不能適應江蘇的生活,毅然決然放棄了當時極為“優越”的工人身份,告別父母鄉親,再次回到了妻子兒女的家鄉——底雅,成為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民。
“因為當時通信不暢,我父母去世我都不知道。這在我們那,這是大不孝啊。”老楊回憶道。在傳統觀念的影響下,老楊在剛到底雅時,沒少被人“戳脊梁骨”,不孝、上門女婿這些標簽壓得老楊喘不過氣來,他一度想過離開底雅回到家鄉。但是想著生活艱難的妻子、年幼的孩子、熱情的藏族老鄉,他打消了這個念頭,堅持了下來。這一待就是二十幾年。
“當時老鄉們沒有見過新鮮的蔬菜,我在自家的地里種出了西紅柿、黃瓜等蔬菜,老鄉們都感到好奇,都來我們家瞧新鮮?!钡籽糯逅闹鼙淮笊江h繞,千百年來與世隔絕。在老楊初到時,當地群眾連新鮮豬肉都沒見過。老楊向駐扎在底雅的部隊借來了蔬菜種子,在自家田地里試種,沒想到,底雅海拔適中,土壤肥沃,讓他一下子就成功了。當地群眾第一次吃到新鮮蔬菜,都驚嘆不已,開始向老楊請教種植辦法,老楊也是毫無保留地告訴大家。在老楊的影響下,底雅的鄉親們飲食結構更加健康合理、生活方式更加與時俱進。
2005年的時候,附近的什布奇村需要修一座小橋,當得知老楊曾經是施工隊的工人,鄉政府便找到他希望他可以接下這個“硬”差事。老楊沒有經過過多地思考便應了下來。但老楊畢竟是會計出身,沒有過多的技術和經驗?!安粫夹g就摸索,沒有機械就人力做”。就這樣,老楊帶領鄉親們克服困難,修了一座小橋。
有了這個經驗,老楊帶領附近的鄉親們成立施工隊開始接一些小工程,每次掙的錢都和鄉親們“平分”,大家的“錢袋子”都鼓了起來,老楊的名聲在當地也就越來越“響”。
“我的兩個孩子(次吉卓瑪和前夫的兩個孩子)現在都長大了,都在當地做了小老板,我們家大型機械也多,我就和兩個孩子商量了一下,義務為老鄉們再修一條小路吧?!崩蠗钪钢遄雍竺娴纳缴系男÷氛f。
這些年當地政府扶持底雅村搞養雞場,老楊自然而然成了“帶頭人”?!拔乙矝]養過雞,咱沒技術就學嘛,況且咱還有老祖宗留下的智慧,你就像雞不怎么吃東西,就給雞喂苦杏仁,一下子又都生龍活虎了?!崩蠗钫f。“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帶領下,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各級政府不斷地給我們這個養雞場增加扶持力度,我很有信心帶領老鄉們干好?!?/p>
圖為楊桂房在養雞場忙碌 攝影:王佳豪
現在老楊的小女兒(楊桂房和次吉卓瑪所生)也已經讀了大學,“江蘇老家的親戚都想讓她回去,她就是不回。她自己也說了,大學畢業后先嘗試考一下阿里的公務員,更好地建設家鄉。如果考不上就回底雅創業,也能建設家鄉?!崩蠗钫劦阶约盒∨畠簳r滿臉驕傲?!拔覀兟牽倳浀脑捀恪l村振興’就需要她這樣的有知識有文化的人,她自己能這樣想,我很高興?!保ㄖ袊鞑鼐W 記者/王佳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