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訊 早上九點半,旦增桑布坐上皮卡車,準備前往海拔5300米的露天采礦現場,開始一天的工作。作為中國黃金集團西藏華泰龍礦業開發有限公司露天分礦地質助理工程師,他所做的地質取樣等基礎工作,是公司露天生產中的重要環節。
約30分鐘的車程后,旦增桑布和同事們抵達作業區,開始地質取樣、生產探礦等工作。彎腰、取樣、裝袋……如此重復,旦增桑布總算完成了上午的工作量,和同事們坐車返回廠區。吃過午飯、稍事休息后,他們又返回作業區,繼續工作。
圖為旦增桑布(左一)和同事們在海拔5300米的礦區工作
圖為旦增桑布工作留影
重復的動作,看似枯燥無味,旦增桑布絲毫不敢疏忽。“2016年剛來時,還是有些不習慣的,現在這些對于我來說還是挺輕松的。”輕松的背后,是旦增桑布不錯過和浪費每一次的鍛煉機會,不斷學習專業知識,提高自身素質。
旦增桑布出生在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江孜縣,大學時他填報了免補范圍專業,在西藏大學資源勘查專業學習。“家里的希望全都寄托在了我身上,他們希望我能爭光,以后找個相對穩定的工作。”
大學畢業后,旦增桑布選擇放棄考公務員的機會,進入企業。“我學的就是地質專業,來這也是專業對口。”書本上寫的、老師教的、生產實際中的……每一天在海拔3900米左右的廠區和海拔5300米的礦區折返,旦增桑布也在一步步摸索總結中積累工作經驗。
“我覺得這個海拔高度工作,對于我來說不算什么。”常人眼中的缺氧、頭疼等身體反應,在旦增桑布看來問題不大。遇上有同事不適應了,他常常會主動上前幫忙。偶爾干累了,他也會挺直身子,眺望遠方。海拔5300米,看得已經足夠遠了,遠到遠處的雪山、隱約可見的廠區、曲折的山路。
地質對于礦山來說,就好比一雙眼睛。通過專業的勘查,圈定礦石、圈出廢石,這不僅需要大量的專業知識,也需要豐富的現場經驗,旦增桑布能做的就是不斷請教、不斷學習。
艱辛的付出,讓旦增桑布得到了許多榮譽和肯定。2017年被評為公司“十大青年崗位能手”;2018年6月26日至29日,他參加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2021年獲得西藏自治區總工會“新時代西藏職工職業道德標兵”榮譽稱號。
“我們平時除了總結分析基礎地質資料、總結生產探礦成果,還要做好供配礦計劃,確保所供礦體的品位等各項指標滿足公司生產要求。”在旦增桑布看來,海拔5300米的“工位”雖然艱苦,但更需要不斷努力,攀升新的事業的海拔高度。(中國西藏網 記者/王媛媛 圖片由采訪對象提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