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訊 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察隅縣位于喜馬拉雅山脈與橫斷山脈過渡地帶的河谷深處,連綿的大山為其帶來了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曾經也將生活在這里的人們的發展之路阻斷,閉塞、偏遠似乎是察隅擺脫不掉的“陰霾”。
1951年,解放軍進駐察隅,從此世世代代生活在察隅的人們撥開“陰霾”見日出,步入了嶄新的“紀元”。改革開放后,有了黨和國家的政策支持和特殊關懷,察隅各項事業得到快速發展,察隅各族群眾在通往政治安定、社會穩定、民族團結、宗教和睦、邊防鞏固、安居樂業的美好生活的道路上昂首闊步。黨的十八大后,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察隅各族干部群眾不懈奮斗,察隅人民徹底擺脫貧困,和全國一道步入小康社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
“七十余年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察隅發展取得了全方位的進步、發生著歷史性變革。在察隅,很多群眾在‘七一’、‘八一’時,和傳統的新春佳節一樣,自發組織各項慶祝活動,年年如此。以抒發無比信賴、衷心擁護黨,發自內心、永遠記著黨對邊疆的好,對西藏,對察隅人民的好。”察隅縣委書記杜元文說。“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后,察隅各族干部群眾普遍認為,黨的二十大精神為察隅未來的發展指明了道路,明確了方向,繪制了藍圖。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指路領航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下,未來的察隅各項事業發展必將是一片坦途。”
圖為杜元文在接受記者采訪 攝影:王淑
今年以來,察隅縣圍繞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工作主題主線,著力充分發掘紅色資源,保護紅色遺址,在縣域內開展紅色資源發掘和拯救,走訪記錄文字達6萬余字,收集整理文字材料30余萬字、紅色文化實物100余件(個),制成紅色文化宣傳視頻30余部,生動展示了察隅過往歲月的苦難歷史和共產黨帶來的時代變遷。積極營造團結鼓勁、感恩奮進的輿論氛圍,通過“林芝這十年”新聞發布會、制作《悅享豐收季》《感受非凡成就》等系列宣傳片全方位宣傳報道察隅的發展成就,推出《萬疆》《美麗中國》《幸福藏家人》3首主題 MV 獻禮黨的二十大,表達察隅人民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堅定信心和決心。舉辦“喜迎二十大奮進新征程”“喜迎二十大文藝潤邊行”等系列文藝文化活動,創作《最美察隅》歌頌察隅各族干部群眾新生活、新風貌、新氣象,展現了察隅各族干部群眾感恩共產黨、奮發向未來的堅定信心和熱切期盼。
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后,察隅縣迅速成立專項小組在全縣圍繞線上線下9大陣地、宣講培訓8大形式,掀起學習宣傳黨的二十大、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工作熱潮,成立專班制定研究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實施方案。通過縣委領導班子示范帶動、走村入戶,“黨的二十大精神宣講團”“群眾宣講團”等縣、鄉、村三級聯動,先后開展“百團千人萬場”宣講宣傳500余場次,黨的二十大精神迅速傳到察隅千家萬戶。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察隅縣大部分地區自然資源豐富,氣候四季溫和、降雨充沛、日照充足、無霜期長,具有優越的特色農牧業發展條件。
近年來,察隅縣茶葉、獼猴桃、生(藏)豬規模穩中有升,勢頭不斷向好,截至目前,經營主體達到13家,農特產品品牌總量達到29個、產值預計達1.91億余元,可帶動2.4萬余名群眾人均增收4400余元。茶葉、獼猴桃等農特產品廣受西藏自治區內外市場歡迎、未來可期,察隅紅茶在第二屆世界紅茶品質評選活動中脫穎而出、榮獲金獎,察隅獼猴桃榮登"果品區域公用品牌聲譽榜",是西藏唯一上榜的農特產品。同時,旅游經濟持續向好,旅游資源逐步開發,累計接待游客15.5萬人次、預計創收1.2億元;首個3A級旅游景區——英雄坡紀念園創建申報工作積極推進,旅游知名度和美譽度不斷提升。
圖為察隅縣依照各鄉鎮不同氣候條件等發展特色產業 此為位于下察隅鎮的一處橘子園 橘子正迎來豐果期 攝影:王佳豪
圖為察隅縣內的一處生態茶園 翻拍:王淑
杜元文說:“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對未來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做了具體闡述,更加提振了察隅各族干部群眾發展特色優勢農牧產品的決心和信心。以種植茶為例,察隅今年干茶產量預計可達2.5萬斤。未來有了黨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引,規模和產量必將會逐年提升。按目前西藏種植茶規模和發展趨勢來看,未來五年時間內,西藏茶必將在整個茶葉市場占據一席之地,察隅茶必將成為其中的佼佼者。群眾依靠此來增收的前景顯而易見。”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
十年來,察隅縣堅決扛起筑牢國家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和國家生態文明高地的時代重任,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
圖為位于察隅縣古玉鄉的桃源風光 翻拍:王淑
圖為位于察隅縣的牧場風光 翻拍:王淑
“歷史上,嚴重缺乏生產資料的察隅群眾,曾依靠向周邊地區販賣木材盈利,讓察隅生態文明遭遇了無法估量破壞。”杜元文說,“這一情況在近些年尤其是黨的十八大后得到了明顯改變。僅在2022年,察隅縣落實各類生態補償資金1.06億元,茶葉、獼猴桃等一批高原有機無污染綠色農特產品逐步成為察隅‘金字招牌’,更多群眾通過生態就業崗位、生態補償資金、綠色產業發展等多種方式吃上生態飯、賺上生態錢。如今的察隅通過走生態路、打生態牌,著力建設綠色田園、壯大綠色產業、倡導綠色生活,綠色成為察隅經濟高質量發展最靚麗的底色。”
杜元文還介紹:“長期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論述,在察隅各族群眾當中得到了高度認同并自覺踐行。未來的察隅,必將在各族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綠水青山越來越美,金山銀山越做越大,生態紅利越來越實惠。”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增強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實推進共同富裕。
“察隅素有‘高原江南’之稱,但鮮為人知的是察瓦龍、古拉等鄉鎮因其特殊的地理環境等客觀原因,生產生活資料極度匱乏,一方水土難以養活一方人。”杜元文介紹。“為解決這一問題,通過充分論證、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將察瓦龍、古拉的部分群眾搬遷安置在較為富饒的上察隅鎮、下察隅鎮邊境一線。將有限的生產生活資料留給留守的少部分人,平均到每個人身上就會多很多。”
圖為下察隅鎮的一個邊境小康村前面配套的獼猴桃產業園 攝影:王佳豪
圖為察隅縣內的一處易地扶貧搬遷點 翻拍:王淑
察隅縣有著500多公里漫長的邊境線。近些年來,察隅縣通過不斷鞏固提升抵邊村鎮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水平、助力特色產業發展,踐行打造"強邊固邊樣板區",串點成片,構建新型城鄉發展格局,實現抵邊村鎮輻射帶動能力進一步增強、實控能力和穩邊固邊能力全面增強、夯實邊境地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繁榮發展局面。
察隅縣是我國僜人的主要居住地之一。僜人俗稱“僜巴人”,解放前,絕大多數僜人居住在深山老林,過著非常原始的生活,備受歧視。現如今僜人在黨和政府的帶領下,社會地位和生活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下察隅鎮沙瓊村是察隅縣諸多邊境小康村之一,整潔明亮的房屋錯落在群山之間,各民族群眾團結一心,共謀發展。
僜人群眾四朗今年只有25歲,小小年紀卻是實打實的“致富能手”。他告訴記者,自己一家除了種植茶樹等特色農產品外,還購置了裝載機,再加上生態補償資金等政策性收入。一年下來,每人平均收入很輕松就能夠達到10萬余元。
四朗說:“舊西藏僜人被人蔑稱為‘野蠻人’‘窮人’,在黨的帶領下我們走出深山,和其他各民族同胞共同走向幸福生活。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后,我備受鼓舞。村子里來了很多黨的二十大精神宣講團,也組織了很多次宣講。隨著我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有了更深地理解,我越來越興奮,因為無論是我們僜人也好,還是其他民族的同胞們,未來更加幸福的新生活已經出現在我的腦海中。”(中國西藏網 記者/王淑 王佳豪 次旦拉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