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呈現“三增三減一不變” 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圖為發布會現場。 羅云鵬 攝
3月3日是“世界野生動植物日”,當日,在青海西寧發布的《青海湖生態環境保護狀況》表示,青海湖呈現“三增三減一不變”態勢,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作為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泊,青海湖不僅是維系青藏高原東北部生態安全的重要水體、控制西部荒漠化向東蔓延的天然屏障、西部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和水氣循環通道,也是中亞、東亞兩條候鳥遷徙路線的交匯點,素有中國西北部的“氣候調節器”“空氣加濕器”和青藏高原物種基因庫之稱。
資料圖為青海湖水體因鹽度不同呈現不同藍色。羅云鵬 攝
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介紹,“三增三減一不變”是指,濕地面積累計增加1.51萬公頃、植被覆蓋度提高13.5%、青海湖整體生態功能持續增強,同時保護區沙地、裸地、鹽堿化土地面積累計減少7736公頃,保護區內保護功能性用地15年來保持不變。
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青海湖區域鳥類由1996年的164種增加到了目前的225種;青海湖水位連續15年回升,2019年水位達到3196.24米,較2004年水位回升3.27米;2019年青海湖水體面積達到4549.38平方公里,與2004年同期相比擴大304.88平方公里。
資料圖為青海湖因水位上漲,原有碼頭被淹沒。羅云鵬 攝
經監測,青海湖“水陸空”多個指示性物種呈遞增之勢,濕地關鍵性物種青海湖裸鯉資源蘊藏量達到9.3萬噸,比2002年增長35.87倍;青海湖獨有的瀕危物種普氏原羚種群由300余只增加到2000余只,為開展監測以來歷史最高值;黑頸鶴由40余只增長到130余只。
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副局長哈承科表示,在世界野生動植物日發布該白皮書,旨在讓社會公眾更進一步了解青海湖生態保護成效,引導社會力量關注青海湖、保護青海湖,讓“大、美、凈、好”成為青海湖永久的靚麗名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青海湖水位已恢復至20世紀60年代初期水平
統計顯示,2019年,青海湖流域平均降水量為447.7毫米,較常年偏多二成。其中青海湖流域各地降水量在444.2至451.2毫米之間,天峻、剛察較常年均偏多二成。[詳細] -
衛星“回眸”青海湖:或千里冰封 或宛如碧玉
2020年1月1日,青海省地質調查院對外發布一組海洋一號C衛星(HY-1C)影像,直觀展示2019年度中國內陸最大咸水湖、享有“高原藍寶石”美譽的青海湖,封凍期與消融期的“容貌”。[詳細] -
【生態文明@濕地】一分鐘“打卡”大美青海湖
冬季的青海湖浩瀚飄渺,水天一線。作為地域遼闊、草原廣袤的青藏高原上的一顆“明珠”,青海湖在夏季每天有數萬游客慕名而來。而在冬季旅游淡季,這里依舊是水禽的集中生活和繁殖育雛的場所。[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