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流域甘南段治理沙化超百萬畝 逾萬戶游牧民定居
2018年6月,甘肅甘南扎尕那云霧繚繞似仙境。(資料圖)楊艷敏 攝
“實施黃河重要水源補給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與建設項目,1.45萬戶游牧民實現定居,1670萬畝草原鼠害、135.4萬畝沙化草場和黑土灘、125平方公里小流域得到有效治理。”甘肅省甘南州副州長王建軍如是說。
8月29日至31日,第二十屆九色甘南香巴拉旅游藝術節舉辦。期間,王建軍在第十一屆生態文明臘子口論壇介紹甘南生態保護時說,黃河甘南州段全長433公里,每年平均向黃河補水65.9億立方米,占黃河流區總徑流量的58.7%,因此有其“黃河源于青海三江源,但成河在甘南高原。”之說法。
甘南境內有天然草場232.6萬公頃,是全國“五大牧區”之一;林地面積156.6萬公頃,是全國“九大林區”之一;濕地面積53.4萬公頃,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生態功能最完善的濕地之一,素有“黃河之腎”“中華水塔”的美譽。
拍攝于2017年6月的甘南當周草原。(資料圖) 楊艷敏 攝
據悉,因氣候變暖、降雨量減少等自然因素加之草原超載過牧、森林過度采伐等人為因素,甘南全州4084萬畝草原90%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和鹽堿化現象。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調研組曾實地調查后表示,若任其發展,若干年后這里將成為中國新的沙塵暴源頭。
2007年,中國官方立足改善民生批復《甘肅甘南黃河重要水源補給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總投資44.51億元人民幣,開始實施包含3大類23方面“治沙護草”工程。
“甘南劃定禁牧區415萬畝、草畜平衡區2855萬畝,核減超載牲畜179萬個羊單位,同時,每年義務植樹200萬株,森林覆蓋率達到24.45%。”王建軍介紹說,2013年以來,該州累計落實生態轉移支付資金33.8億元,60%用于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
據官方資料顯示,甘南制定出臺相關政策性文件26個,實行目標管理,鏈式傳導壓力。
同時,將生態環境保護列入州人大常委會和州政協立法、詢問、調研、視察重點內容,先后頒布實施了《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等7部地方性法規,為生態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攻堅提供了法治保障。
王建軍坦言,下一步,甘南將以黃河上游水源涵養區保護為重點,加快瑪曲沙化退化草原修復治理,持續強化森林、草原、濕地等生態系統的保護與修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黃河上游生態惡化 拯救“天下黃河第一彎”刻不容緩
近些年來,由于自然和人為綜合因素的影響,瑪曲境內原本約8904平方公里的天然草原、草場不同程度地出現退化、沙化、鹽堿化等現象,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在這里逐年加劇,黃河上游的生態安全已變得岌岌可危。[詳細] -
甘肅省瑪曲縣治沙顯成效 牧民自創“土方法”守護草原
初秋時節,在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黃河沿岸沙化草原綜合治理區內,搖曳的柳樹和碧綠的草地讓黃河兩岸充滿了生機。就在4年前,這片土地還是沙土肆虐、寸草不生。[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