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畔,一個村莊的“產羔季”
一只、兩只、三只……
達日杰清點著出生的羔羊。
初冬時節,一場小雪浸潤了青海湖北岸的草原,披著薄紗的草原草色金黃,這里成為母羊產羔的大“產房”。
在青海省剛察縣泉吉鄉寧夏村,一只小羊羔跟隨羊群在達日杰家的草場上(11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宏祥 攝
達日杰是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泉吉鄉寧夏村的藏族牧民。他家的草場距離青海湖不遠,這幾日正是母羊集中產羔的時間。達日杰守在草場上,為出生的羔羊做簡單護理。產羔季里的寧夏村,牧民開始忙碌起來。
“已經有200多只母羊產羔了,還有100多只母羊這幾天也要開始產羔,今年一共能產羔羊350只左右。”達日杰說,待明年春季,這群羔羊將以每只800元的價格出欄,能為家里帶來近28萬元的收入。
在青海省剛察縣泉吉鄉寧夏村,達日杰家的小羊羔在草場上(11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宏祥 攝
在青海省剛察縣泉吉鄉寧夏村,達日杰家的小羊羔在草場上(11月12日攝)。 新華社記者 張宏祥 攝
相鄰的一片草場上,達日杰家的幾頭牦牛正在覓食。不遠處,他家剛產下沒幾天的羊羔已經跟隨羊群在草原上撒歡。
草原豐沃,牛羊肥壯。眼前的景象,正是達日杰10年前期盼的生活。
就在達日杰腳下,同一片草原,過去曾因過度放牧引起草場退化。而傳統放牧生產模式下,牧民家中只見牛羊,不見收入。
寧夏村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力太加告訴記者,寧夏村是純牧業村,當地牧民祖祖輩輩都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傳統放牧生產模式使得寧夏村草場過載、植被退化,粗放的經營方式也使得當地畜牧業生產效益低下。
在青海省剛察縣泉吉鄉寧夏村,一只小羊羔跟隨羊群在達日杰家的草場上(11月12日攝)。 新華社記者 張宏祥 攝
在青海省剛察縣泉吉鄉寧夏村,一只小羊羔跟隨羊群在達日杰家的草場上(11月12日攝)。 新華社記者 張宏祥 攝
2010年,寧夏村成立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牧民以母羊入股或以草場入股,參與到股份制聯合經營小組中。連續多年的分紅讓寧夏村的牧民看到了科學放牧產生的效益。
草原生態逐步恢復,草場得以科學利用。過去牧民心中“羊越多越好”的觀念已不復存在。與達日杰一樣,在有限的草場獲得更高的效益,已成為寧夏村牧民最為關心的事。
“目前,寧夏村冬春草場流轉率達100%、生產母畜比例達80%以上、羔羊成活率達90%,僅羔羊成活率較合作社成立前提高30%。”力太加說,截至目前,合作社共有適齡母羊1237只,56戶參股牧民今年總分紅超過84萬元。自2016年起,寧夏村成為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點村之一,共有32戶牧民依托合作社以草場、適齡母羊入股的方式參加試點。今年集中出欄羔羊5071只,32戶牧民家庭總收入超過400萬元。
在青海省剛察縣泉吉鄉寧夏村,彭毛太和剛出生不久的小羊羔在一起(11月20日攝)。 新華社記者 張宏祥 攝
在青海省剛察縣泉吉鄉寧夏村,達日杰懷抱一只小羊羔(11月12日攝)。 新華社記者 張宏祥 攝
“昨晚家里又下了兩只羔羊!”寧夏村一社牧民彭毛太用微信語音告訴力太加。彭毛太自家的25只母羊入股了村里的合作社,今年分紅3000多元。同時,他又是合作社的專職放牧員,每年可獲得放牧酬勞近2.1萬元,加上羔羊出欄的收入,彭毛太一家的年收入已超過15萬元。
“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以集約化經營實現了畜牧業生產經濟效益提升,而合作社帶來的生態效益也在逐步顯現。”剛察縣農牧水利和科技局局長黃延壽說,寧夏村現有草場近20萬畝,其中8萬多畝的草畜平衡草場中,當地牧民嚴格按著載畜量放牧。通過草場流轉租借,放牧大戶可擴大養殖規模,無畜戶家庭平均每年有近2萬元的草場租金收入。
在青海省剛察縣泉吉鄉寧夏村,彭毛太家剛出生不久的三只小羊羔在草場上撒歡(11月20日攝)。 新華社記者 張宏祥 攝
在青海省剛察縣泉吉鄉寧夏村,一只剛出生不滿一天的小羊羔在彭毛太家的草場上活動(11月20日攝)。 新華社記者 張宏祥 攝
一只接著一只,寧夏村的產羔季還未結束。草原上羊群孕育著新生命,也為這片草原上的牧民孕育出吉祥幸福的新生活。
牧民富,草原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茶卡羊成“致富羊” 群眾脫貧“喜洋洋”
10月,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茶卡鎮的金泰牧場內,微風拂過,羊群如流云飛絮點綴其間,經過夏季豐美水草養育的茶卡羊膘肥體壯。[詳細] -
“放羊娃”拉毛加致富記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從裝修技能培訓班結業后,拉毛加去一家裝修公司打工,邊干邊學、邊學邊干,不僅熟練掌握了裝修常識,還摸索出一些當地裝修市場、管理方面的門道。[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