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法院“補植復綠”多措探“法護黃河”典范之路
圖為民眾乘坐快艇游覽黃河。黃河蘭州段羊皮筏子、快艇等水上游樂項目日前恢復運營,吸引部分游客前來體驗。(資料圖) 楊艷敏 攝
“草原地廣人稀,很多地方沒有信號,牧民又時常遷徙,需要法官經常外出進行法治宣傳。”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人民法院阿萬倉生態旅游法庭庭長才讓,在近期前往木西合鄉木拉村講解草原生態環境保護時說,時下當地黃河已進入長達八個月霜凍期,開車很危險,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掉入河中。
黃河發源于青海,成河于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從甘南瑪曲流入甘肅境內,入隴口就在木西合鄉。流經瑪曲大草原時,突然一個回灣,形成了天下黃河“九曲十八灣”的首曲。
到達目的地后,才讓和書記員德拉本用安多藏語(瑪曲方言)解讀野生動物保護和濕地保護的法律法規,并給牧民群眾發放“瑪曲段黃河上游生態環境司法保護”藏漢雙語法律宣傳冊。
圖為2020年9月3日航拍黃河蘭州段濕地公園現黃河“鴛鴦鍋”。(資料圖) 高瑩 攝
瑪曲縣法院副院長加布老告訴記者,其實牧民本身也有環保意識,比如:從小就敬山、敬水,不會有捕獵等行為。后來,瑪曲縣官方也陸續出臺了黃河流域瑪曲境內禁止捕魚和全縣禁止使用塑料袋的規定,法院就常常給他們講解這些規定。最終大家逐步認識到了如何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以前街道上比較臟亂,現在路上都很干凈。法院的環保普法給我們很多幫助。”牧民圖美說。
從瑪曲北上,就是黃河第二大支流洮河。洮河林區是洮河的重要水源涵養區,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上,植被一旦被破壞,則恢復困難。洮河林區法院所轄區域在林、牧區及回族、藏族交匯區,較為偏遠、交通不便、經濟欠發達,牧區群眾為修房或修牧場而盜伐林木,被告人多是初犯,案發后都能主動投案,一般被判處緩刑并處罰金。但多數被執行人因家庭困難,不能繳納罰金。即便毀林者服刑,但荒山依舊在。
為此,法院、檢察院、公安和林場相互配合探索“補植復綠”。甘肅省林區中級法院副院長唐開明說:“林場提供樹苗、林地和技術支持,被執行人用勞務來折抵罰金,被執行人從‘砍樹人’變成‘種樹人’,被執行人種完樹后,由林場的護林員檢查樹木生長情況、管護樹木,所以林場的樹木成活率很高,這樣能夠修復遭受破壞的林地,也讓犯下錯誤的當事人承擔了相應的責任。”
沿著洮河繼續北上,就到了蘭州。七里河區水務局綜合辦主任兼河湖監管中心副主任侯孝強介紹,“以前生活垃圾會被扔進鹼溝,然后流入黃河,河長帶領我們進行治理期間,遇到很多困難,幸得法院和檢察院的司法幫助。
“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黃河水不僅黃,甚至還會黑。現在,蘭州的黃河,除了夏季,剩余時間都很清澈,是民眾非常親近的母親河。”侯孝強說。
鑒于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具有流動性和跨區域性,涉及案件又極具專業性和技術性,于是,甘肅探索建立了與行政區劃適當分離的環境資源案件管轄制度。2017年,甘肅高院設立了環境資源保護審判庭,將甘肅礦區人民法院改制為專司環境資源案件審判的中級法院;在全省14個市、州所在地基層法院設立環境資源審判專業合議庭。自此,甘肅環境資源審判工作開啟了新征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甘肅甘南“鐵律執法”護草原生態 查處逾百家企業
2017年以來,共出動生態環境執法人員4000余人次,檢查企事業單位1400余家,處罰企業166家,罰款金額達736余萬元。[詳細] -
甘肅省甘南州“馬背普法隊”入草原、走帳篷調處糾紛
盛夏時節,活躍于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各鄉鎮的馬背普法宣傳隊成員,急促地揮動著手中的鞭子,一匹匹駿馬便像風一樣拂過草原。[詳細] -
甘肅省甘南州推進智慧法院建設破解三難
近年來,甘肅省甘南州中級人民法院全面推進3.0版“智慧法院”建設工作,建成了以“智能審判+語音識別+政法協同”為核心的“智慧法院”模式,搭建了符合甘南藏區實際、覆蓋訴訟全流程的“5+3+2”信息化工作平臺,有效破解了困擾甘...[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