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青海有只羊”——青海省海南州特色產業項目助力智慧脫貧
“家里自己養的,再算上外面收的羊,一年能賣出3000多只。等‘我在青海有只羊’項目正式上線后,一只羊能多賣一百多塊錢,3000多只羊能多賣三四十萬元,我也要加入!”57歲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興隆肉羊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馬生海笑著說。
“十三五”期間,海南州生態農牧業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綜合效益明顯提升。然而,長期形成的“以戶為主”飼養模式,質保量不保、產業鏈單一,制約著當地農牧業健康發展。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興隆肉羊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馬生海在喂羊(1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趙玉和 攝
為拓寬青海藏羊銷售渠道,讓養殖戶增收,2020年4月,借江蘇援建之力,一支由兩省青年組成創業團隊打造的名為“我在青海有只羊”項目應運而生。
“互聯網云養羊”——是項目的核心思路。海南州精準扶貧綠色產業發展園負責人楊添銘介紹,依托于自主研發的小程序平臺和外置式監測芯片,為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用戶提供遠程服務。這一項目讓與青海素未謀面的客人也能在高原上擁有一只自己的專屬藏羊。
“用戶只需交付500元定金,便可在線領取一只藏羊,交由海南州的合作社代養半年,其間可通過芯片實時掌握藏羊的行動軌跡和生長、健康狀況。”楊添銘介紹,在代養期滿、用戶補足剩余協議尾款后,他們將安排正規屠宰企業進行分割、真空包裝,全程冷鏈運輸,直達用戶家中。
“超過代養期,若想繼續領養,還需每月支付一定的代養費。”楊添銘說,目前這一項目仍在試運行階段,將于今年4月正式上線。
楊添銘告訴記者,依托這一項目,還將打造“我在青海有只羊”特色火鍋連鎖品牌,成為項目的重要線下銷售渠道之一。通過實體店消費,用戶對青海羊肉口感產生更直接感受。
這是1月28日拍攝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興隆肉羊養殖專業合作社的藏羊。新華社 趙玉和 攝
青海旅游業主要集中在每年7月至9月,期間由于大量游客聚集導致成本飆升,加上產品及線路單一,讓部分游客“體驗欠佳”。據此,“我在青海有只羊”項目還將推出特色反季游,開發出雪山吃火鍋、古裝騎行等特色旅游產品,為游客帶來全新體驗。
楊添銘介紹,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是這一項目的重要核心。“長效、穩定的扶貧機制應建立在具有實際市場價值、具有自我造血能力的基礎上,提高勞動收入、提供就業崗位,是我們扶貧思路的兩個主要方向。”
“舉個實際案例,原本牧民出售一斤羊肉只能賣35元左右,而我們向牧民提供的直接收購價格就能達到40元(前提是要按照標準養殖),因為我們通過品牌化銷售每斤單價可達到65元至80元。即使提高收購價,仍可保留較大利潤空間,其他產品也是如此。”楊添銘說。
“隨著項目不斷成長,我們有信心在智慧扶貧方面作出更多貢獻,同時也為海南州畜牧業‘由大到強’貢獻力量。”楊添銘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黃河岸畔“脫貧戰歌”:村民感受“穩穩的幸福”
如今,曲丹峪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擁有1775戶居民,搬離偏遠貧困山村,過上了交通便利、配套完善、有利發展的縣城生活。[詳細] -
青海黃河岸畔:藏香豬引出致富路 鄉村游帶來好生活
過去3年多來,“美地花田農場”向周邊地區提供的各類就業用工量累計上萬個,發放工資270多萬元,與貧困戶分紅43.5萬元,每年向村民支付土地租賃費32.5萬元。[詳細] -
青海省同德縣班多村:“跑”出來的幸福村
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縣縣城西北40公里外,坐落著一個“嶄新”的村莊,它的“新”不僅是近年來村子面貌的煥然一新,更是人們精神面貌的變化。[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