瀾滄江邊一所“照亮夢想”的學校
漂亮的學校。樊成巖 攝
寒冬里的瀾滄江畔,飄著細碎的雪花,比以往更顯蕭瑟。但走進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的青海師范大學附屬玉樹實驗學校,卻感受到了陣陣暖流。
嶄新的教學綜合樓和教師宿舍樓,衛生干凈的學生食堂、宿舍、公廁,高科技的教學多功能室、以及寬敞的操場……如果不是親眼所見,讓人很難相信這樣一所“高大上”的學校居然坐落在瀾滄江畔的大山深處。
站在教學樓頂向遠處望去,才發現學校四面環山。誰能想到,在這樣一個連快遞都到不了的地方,高質量的現代教育會“落地生根”。
玉樹州教育局局長吉洛介紹,學校前身是玉樹州第五民族寄宿制高級中學,2018年通過利用北京市教委、首都師范大學、青海師范大學的資源優勢,將學校托給青海師范大學,更名為青海師范大學附屬玉樹實驗學校,采取“協議管理,整體委托,自主辦學”的方式管理。目前學校建筑面積41096平方米,可容納2000余名師生學習生活。
2018年11月提出規劃,2019年1月制定出建設方案,4月份開工建設,到2020年8月落成……翻開學校的建設日程表,讓人不禁感慨飛速高效的建設速度。
這速度來自于“教育援玉”的力度,來自于國家和省上,以及當地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支持。青海師范大學附屬玉樹實驗學校校長樊成巖說:“感恩國家的好政策,才讓牧區的孩子能在一所這么漂亮的學校里學習。”
2020年9月23日,青海師范大學附屬玉樹實驗學校舉辦了開學典禮。整個囊謙縣都熱鬧了起來,幾乎所有人都知道家門口來了一所西寧的好學校。
578名學生來自玉樹州各個縣,可他們的入學成績并不高,這讓校長和老師感到壓力很大。
但是孩子和家長們的舉動,讓老師們重新充滿了信心。
“最遠的縣距離學校有500多公里,家長和孩子凌晨三四時趕過來的。到學校后,他們把隨身帶的哈達搭在大門上,不計其數的哈達掛滿了學校的門頭,這是我見過最美的學校大門。家長見到老師都會鞠躬問好,孩子也一樣。這是他們對學校、對老師的最高的禮遇。”樊成巖深受感動。
在校園里,孩子們和老師的眼神中都充滿了感恩。“在如此偏遠的地區,孩子們可以享受和城市孩子一樣的教育資源,都是國家和地方政府重視教育的結果,而我們堅信這里的孩子一定可以實現人生的夢想,走出大山,回報祖國。”這是幾名班主任老師共同的觀點。
走進教室,微課、直播、在線課堂、同步交互,現代化的智慧課堂也讓高原學子“大開眼界”。
樊成巖說,孩子們都很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他們在課堂上都是自覺認真學習,根本不需要老師督促,孩子們的努力,讓來這里支教的老師也感到欣慰。
杜先冬和李孟秋是這所實驗學校的老師。他們也是第一批申請來到這里為牧區支教的一對夫妻。臨近春節的時候夫妻倆都沒有回去,還在為學生輔導功課。“在這里支教,學校為我們盡量創造了較為舒適的工作和生活環境,我們愿意為提升當地教育水平貢獻一點微薄的力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北京援建青海玉樹培訓學校里的“藏藝傳承”
平均海拔超過4500米,70%的人口從事畜牧業……產業結構單一,制約著曲麻萊縣的發展。但隨著2016年北京援建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的培訓學校“落地生根”,讓當地牧民的生存技能變得豐富。[詳細] -
青海藏區首個“牧民學校”開學 培養牧民學員實操能力
青海藏區首個“牧民學校”15日在該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正式開學,將培養新時代牧民專業合作社領導者,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綜合提升。[詳細] -
青海玉樹僑愛學校:凝聚僑愛 感恩前行
十年時間,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第三完全小學由平房校園發展成當地規模最大、設施最好、教學質量位列前茅的小學。[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