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瑪多地震災區(qū)所有學校正常上課
“災難只是瞬間,但我們團結(jié)互愛、克服困難,這樣的溫暖會一直持續(xù)下去。”24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民族寄宿制學校的升旗儀式上,八年級學生卓瑪拉毛說。
24日,青海瑪多7.4級地震后的第三天,全縣受災的5所中小學、1906名學生全部在安置帳篷中正常上課。
5月24日,瑪多縣民族寄宿制中學的學生在帳篷教室內(nèi)上課。當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學生復課。 中新社記者 馬銘言 攝
瑪多縣民族寄宿制學校九年級的帳篷教室里,近40名學生穿著棉大衣盤腿坐在小凳子前,攤開的模擬試卷上筆記密密麻麻,身旁摞著厚厚的工具書,班主任李加才讓正在講解習題。
“帳篷里放不下那么多張桌子,”李加才讓解釋,“地震發(fā)生后,我們利用周末抓緊時間搭帳篷,搬運黑板、書本,現(xiàn)在教室里的用品都已齊全。”
隔壁的二年級一班,學生們坐著小凳子,書本搭在腿上,數(shù)學老師羊欠朝毛拿著算盤向大家演示,黑板旁放著礦泉水和洗手液。
該校教學副校長楊一萍介紹,全校共有中小學生873人,昨晚各年級都上了晚自習,沒有耽誤正常教學。
“一個周末,生活、教學的環(huán)境完全變了,”楊一萍不禁哽咽落淚,“但孩子們沒挨凍、沒挨餓,上課的心沒變,跟在教室一樣專注。”
5月24日,瑪多縣民族寄宿制中學的老師在帳篷教室內(nèi)講課。當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學生復課。 中新社記者 馬銘言 攝
操場一角,負責后勤保障的李文同站在案板前飛快切菜,帳篷前的大鍋里燜著菜瓜牛肉粉條。
“往常學生的午餐都是兩葷一素,但今天暫時只有一個菜,”李文同說,目前他和同事負責全校師生的三餐,“先保證大家吃飽、吃熱,新鮮的甘藍、洋芋、西紅柿每天都會運來一趟,過幾天還會支起更多爐子和大鍋。”
“短短兩天內(nèi),學校教師、武警、消防、志愿者齊心協(xié)力,搭建起270多頂帳篷,為今早各所學校正常上課打好基礎,”瑪多縣教育局局長范起龍說,“現(xiàn)在,我們還缺少行軍床和住宿帳篷,已向抗震救災指揮部申報增加,要合理調(diào)配入住人數(shù),以防學生受潮、感染疾病。”
5月24日,瑪多縣民族寄宿制中學的師生們參加升旗儀式。當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學生復課。(無人機照片) 中新社記者 馬銘言 攝
“孩子都是家里的寶,”瑪多縣委書記丁鳳山說,“我們在震后第一時間安全轉(zhuǎn)移學生,現(xiàn)在牛奶、蔬菜水果、小零食等食品物資全部優(yōu)先供應各校,也盡量調(diào)配一些大帳篷,讓學生住得寬敞些、學習環(huán)境更安靜。”
九年級的花吉跟住在瑪多縣花石峽鎮(zhèn)的父母通了電話,“聽見爸爸媽媽的聲音,說他們很健康,家里一切都好,我心里一下放松了,”他說,地震沒有打亂學校正常的學習生活節(jié)奏,離中考僅不到一月,“我必須抓緊時間,爭取考上省會西寧的高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zhuǎn)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曲邁卓瑪復課記
5月24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地震災區(qū)中小學全面復課,來自瑪多縣民族寄宿制中學的八年級學生曲邁卓瑪與870多名同學一起,在帳篷學校迎來了復課。[詳細] -
地震過后,他成為孩子們的“臨時父親”
地震發(fā)生后,李加才讓第一時間趕到宿舍疏散學生,安撫他們的情緒。作為班主任,他除了負責教學工作,還要關心班里36個孩子的心理健康和飲食起居,成為了孩子們的“臨時父親”。[詳細] -
特寫:國旗,在校園照常升起
明媚的陽光驅(qū)散陰云,天空呈現(xiàn)澄澈的蔚藍。24日九點五十分左右,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民族寄宿制中學的操場上,870多名學生莊嚴肅立,注視著鮮艷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在高原的天空迎風飄揚。[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