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瀕危物種普氏原羚種群數量10年增加4倍
圖為普氏原羚。馬銘言 攝
據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15日消息,2020年瀕危物種監測結果顯示,普氏原羚種群數量大幅增加,10年間增加4倍多,棲息地面積進一步擴大,棲息地面積擴大52.43公頃(2016年前棲息地面積為437.96公頃,現為490.39公頃)。同時,國家一級保護鳥類黑頸鶴種群數量為116只,相較2019年(80只)有所增加。
普氏原羚是中國特有的哺乳動物中數量最少的物種,也是中國甚至世界上有蹄動物中處于最瀕危的物種。青海湖是普氏原羚在世界上僅存的棲息地。普查顯示,2007年,普氏原羚種群數量在300余只左右,在民間和官方的共同救助下,幾近滅絕的普氏原羚物種逐步擺脫瀕危處境,種群有了明顯的恢復,目前普氏原羚年均種群數量穩定在2700余只。
圖為水鳥在青海湖飛翔。馬銘言 攝
據介紹,2020年度監測工作從2020年3月持續開展至2021年2月,系統監測了水鳥、瀕危物種的種群數量、動態分布等,全面調查了普氏原羚棲息地植被類型、地上生物量和物種多樣性等內容。
2020年水鳥監測結果顯示,共監測記錄到水鳥58種,其中中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1種(黑頸鶴)、二級6種(角 、黑頸 、白琵鷺、蓑羽鶴、灰鶴、大天鵝);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易危1種(黑頸鶴)、近危3種(灰鶴、大天鵝、白眼潛鴨);達到或超過世界種群分布1%的水鳥有13種。水鳥全年統計總量為46.2萬只,比2019年增加了近8.6萬余只,2016年至2020年5年間青海湖水鳥統計總量總體呈明顯上升趨勢(除2018年外),年均保持在40余萬只。
2020年植被監測結果顯示,保護區植被植株營養枝平均高度11.9厘米,其中優勢種營養枝平均高度15.0厘米,植被總覆蓋度76%,其中優勢種覆蓋度39%。植被生長的生態環境處于良好狀態,極有利于保護區的野生動植物以及當地牲畜生存與發展。
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監測工作始于2007年,年度監測報告從無到有、從有到精,積累了大量一手資料,為青海湖的生物多樣性監測工作注入持久動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探訪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岸保護站
普查顯示,在民間志愿者和官方救助中心的共同救助下,普氏原羚種群數量14年間增長約9倍,年均種群數量穩定在2700余只。[詳細] -
青海建成中國首個普氏原羚保護通道
由青海省、州、縣三級檢察機關合力督促建設的普氏原羚生命保護通道正式建成,這是中國國內首個普氏原羚保護通道,也是青海省第一個單一物種野生動物生命保護通道。[詳細] -
青海:世界極度瀕危物種普氏原羚14年種群數量增約9倍
調查結果顯示,世界極度瀕危物種普氏原羚種群數量14年間增長約9倍,達到2560余只。[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