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尖扎縣:易地搬遷“安身”又“安心”
圖為黃河岸邊的青海省尖扎縣德吉村。(資料圖)胡貴龍 攝
2021年,僅德吉村的“光伏銀行”,就幫村里搬遷戶每戶增加了5000余元的收入,全村251戶,收入共計120余萬元——這是德吉村“光伏銀行”的2021年度“成績單”。
說起高原藏鄉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的德吉村,其在青海諸多易地扶貧搬遷村落中,屬于佼佼者。
2016年9月,尖扎縣開始將生存條件惡劣、基礎設施嚴重滯后的7個鄉鎮30個村的農牧戶251戶946人,易地扶貧搬遷至地理位置優越的黃河岸邊,取名德吉(藏語,意為幸福)村。
為何要搬遷?
居住在如今的德吉村的藏族漢子下吾端智就是例證。跟祖輩一樣,他曾過著半農半牧的日子,種地,靠天吃飯,一年也打不下多少糧;喝水,靠人背,一個來回得兩三個小時。
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怎么辦?尖扎提出,山上問題,山下解決。
山下如何解決?能否穩得住?
據中新網記者了解,尖扎縣深挖優勢潛力、整合生產要素,積極探索以鄉村旅游為龍頭,特色農業、文化、光伏等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的發展之路,實現搬遷民眾穩得住、能致富,做到“安身”又“安心”。
如今,尖扎縣利用豐富的光照資源,采用“自發自用、余電上網”模式,為德吉村251戶搬遷戶屋頂安裝光伏發電系統并接入電網。2021年,每戶搬遷戶實現了5000余元的光伏收入,全村251戶收入共計120余萬元。
而為了聚焦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實現區域自主“造血”,尖扎縣規劃建設獨具民族風格的藏式住宅,實施休閑廣場、民俗風情園、水上游樂碼頭、自駕游營地、露天沙灘等文化旅游后續產業項目。
此外,通過土地流轉、租賃等方式,當地積極引導和扶持民眾創辦以苗木、藏茶種植和農事體驗為一體的綜合性觀光農業園,就地吸納120名安置民眾入社,年人均增收可達7000元。
謀生手段單一、技術能力欠缺、發展意識不強——解決易地搬遷民眾的問題,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
近年來,尖扎縣開展農家樂經營等切合搬遷民眾實際、符合市場需求的能力培訓,不斷提升就業能力。特別是動員搬遷民眾,在自家農家樂和村里美食廣場上,經營土燒饃、酸奶、糌粑、釀皮等當地特色飲食,逐步打造出“品地方美食,住藏式民宅,游黃河風光”的旅游發展模式。
生態公益性管護員、景區保安、光伏管理員……村里的這些崗位,直接解決就業達上百人。
2019年到2021年,德吉村旅游綜合收入從60萬元增加到293萬元,農戶分紅從25.1萬元增至50.2萬元,村集體經濟分紅從3萬元增至45萬。大家伙說,靠山靠水靠旅游,真正讓安置民眾捧上了金飯碗。
“民族團結進步·五彩神箭杯”搏擊格斗爭霸賽、全球海拔最高的國際鐵人三項挑戰賽……目前,借力各類活動,德吉村不斷打造景點品牌形象,提升德吉景區知名度,開拓安置民眾思路眼界,并被評為“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青?!靶∪齺啞保洪_門是店 關門是家
“在山上的時候,日子是真難過,如今‘開門是店、關門是家’。”鬧尖措告訴記者,自從搬到德吉村,日子是越來越有盼頭了?!懊磕?月份開始,旅游的人就會增加,人來人往得很熱鬧,我的農家樂掙得錢就更多。”[詳細] -
下山后的幸福生活——青海省尖扎縣德吉村的脫貧之路
曾經是黃河岸邊一塊貧瘠的土地,曾經是偏遠草場飽含艱辛的牧人,如今易地搬遷,讓荒山變成了綠洲,讓夢想照進了現實,更破解了“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困境。[詳細] -
黃河岸邊的德吉村:從荒沙灘到“小三亞”
曾經,這里是一個無人問津的荒沙灘,如今,這里是中國最美休閑鄉村、全國生態文化村、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國家森林鄉村、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這里就是位于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昂拉鄉的德吉村。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