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護衛“中華水塔”守護“青海藍”
圖為黃河源頭的黑鶴。多太 攝
昂賽瀾滄江大峽谷、玉樹隆寶濕地霰雪初霽,盡顯高原清冷之美;長江北源玉珠峰、年保玉則雪山巍峨佇立……青海省在“十三五”期間生態環境保護交出滿意答卷的基礎上,“十四五”期間將全力打造青藏高原生態文明高地,全面開啟建設美麗青海新征程。
圖為察爾汗鹽湖濕地的大天鵝。格爾木市委宣傳部 供圖
護衛“中華水塔”
位于青海省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中川鄉峽口村的禹王峽,是黃河流經青海省境的最后一道峽口。2月寒冬,這里的黃河湛藍如洗,清澈的天空倒映在水面上,在兩岸青山的襯托下,讓這個西部之地頗有南國風情。
說起禹王峽黃河生態環境的改善,日前,峽口村原黨支部書記馬進才深有感觸:“這兩年到這里過冬的野鴨越來越多了,而且棲息時間也明顯延長了。入冬后,還出現了罕見的大天鵝。”
2021年,青海省成為全國唯一河流國家考核斷面Ⅰ類-Ⅲ類水質比例達到100%的省份,長江、黃河、瀾滄江出省境斷面水質達到Ⅱ類及以上,湟水河出省境斷面水質達到Ⅲ類,青海湖、龍羊峽等重點湖庫水體保持優良。青海每年向下游輸出超過600億立方米的源頭活水。
為了護衛“中華水塔”,青海省2021年推進美麗河湖建設,統籌長江、黃河、青海湖等重點流域水生態修復和水環境治理,安排中央水污染防治資金21.16億元實施36個項目,持續提升長江、黃河源頭水源涵養功能。
馬進才說,為了保護黃河干流的生態環境,民和縣對河道及周邊地區的養殖業予以規范和控制。綠水藍天拉動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實現了經濟與生態的綠色和諧發展。禹王峽在當地政府和群眾的保護下,將源源不斷的清水輸送到下游地區。
圖為長江源頭。孫睿 攝
守住“青海藍”
“入冬以來,降雪天氣雖少,卻鮮有霧霾和揚塵天氣出現,抬頭便是透亮的藍天。”有晨練習慣的西寧市民王海平對記者說。
監測數據顯示,2021年,青海省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95.6%,全省8個市州首次實現全面達標;主要城市西寧、海東PM2.5濃度首次降至二級標準以內。
青海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了守住“青海藍”,青海省深化采暖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實施35個工業企業污染治理項目,淘汰燃煤小鍋爐396蒸噸、老舊車9052輛,整治“散亂污”企業57家,海西州納入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城市。強化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聯防聯控。有序推進燃煤設施淘汰和清潔化改造。持續強化施工工地、渣土運輸和城區裸露地揚塵管控,著力加強柴油貨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污染防治。
揚塵一度是西寧市空氣中的首要污染源。如今,建筑工地和拆遷工地裸露土地密閉化覆蓋,鮮有飛揚的塵土。同樣,街道上揚塵也少了,清掃車、灑水車對市區主干次干道路進行全時段清掃保潔、灑水、清洗等降塵作業,道路變得干凈整潔。
青海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書記、廳長湯宛峰表示,2022年,青海將以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總抓手,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以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為工作方針,統籌污染治理、生態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以更高標準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以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奮力開創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新局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青海:呵護中華水塔美麗底色 天空之境“綠能”澎湃
在“十四五”開局之年,青海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生態文明高地建設開局良好,“四地”建設扎實推進,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民生保障水平持續提高。[詳細] -
青海將用15年持續穩固“中華水塔” 重要水域岸線全面監管
根據最新印發的《中華水塔水生態保護規劃》,青海將用15年左右時間,讓“中華水塔”更加穩固。[詳細] -
守護“中華水塔” 保衛瑰麗凈土
試點5年多來,我們積極履行源頭責任,走出了一條借鑒國際經驗、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三江源特點的國家公園體制創新之路。[詳細] -
保護三江源 保護“中華水塔”
在三江源,1.72萬名牧民持證上崗,成為生態管護員,發揮村級社區生態管護主體和前哨作用,牧民從生態利用者變為守護者。[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