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江之源養牦牛——大學生養牛倌的高原新牧歌
大學畢業回鄉7年,尼瑪才仁已經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牧民,養牦牛、買飼料、建畜棚,沒事兒就和牦牛“泡”在一起,有牧民不理解,大學生為啥還要來養牛?尼瑪才仁卻越干越起勁。
尼瑪才仁家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2015年大學畢業后,他毅然返回家鄉發展生態畜牧業。
曲麻萊縣位于青海省西南部,地處三江源核心區,有“江河源頭第一縣”之稱。這里的人世代以養殖牦牛、藏羊為生。
過去當地流傳一句順口溜:曲麻萊曲麻萊,進去出不來。曲麻萊的氣候條件惡劣、生態環境嚴酷,空氣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區的40%,年平均氣溫只有零下3攝氏度。
尼瑪才仁正在草場查看牦牛(4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曲麻萊條件艱苦,更顯培養出一名大學生的不易。畢業后,親戚朋友都勸尼瑪才仁找一個“鐵飯碗”,尼瑪才仁心中卻有自己的打算。
“我是從曲麻萊一步步走出來的,學成之后不能忘了自己的家鄉。”尼瑪才仁說,“這里條件雖差,但牦牛的品質卻極好,牧民養牛專業,大學生管理專業,牧民和大學生結合起來,一定有發展前途。”
實際上,尼瑪才仁心里始終割舍不下這片生養他的土地。高中時,尼瑪才仁在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上學,和幾位同學一起組建了“禾苗”協會,利用假期回到曲麻萊義務支教,同時給孩子們傳授環保理念,聯系愛心人士幫扶貧困生,一直干到大學畢業。
大學畢業后,尼瑪才仁聯系曾一起參加“禾苗”協會的同學,同為大學生的索南義西、旦巴江才、更卻求達和仁增多杰,決定一起回到曲麻萊發展生態畜牧業。
當年7月,他們注冊成立了卡哇堅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探索“牧戶+大學生創業”的發展模式。尼瑪才仁任理事長,其他人任理事。
尼瑪才仁和小牛犢在一起(4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一時間,5名大學生回鄉養牛成了一件稀罕事,不少牧民都持觀望態度。“讀書本的人能吃這份苦嗎?”“大學生哪里了解養牦牛的門道?”
頂著質疑,尼瑪才仁5個人借助縣上給予的扶持政策和自己籌集的資金,興建畜棚、承包草場,采取科學放牧的方式,對牦牛進行分群飼養,劃區輪牧,適時補飼。“要出欄的牦牛分一群,全天候在高山散養;懷孕和剛生完牛犢的牦牛要在近一點、草質好一點的區域放養;不出欄和沒有生牛犢的牦牛白天散養,晚上統一收回到畜棚。”尼瑪才仁說。
漸漸地,牧民們打消了顧慮,越來越多人加入合作社,合作社以牛羊和草場品質定級并折價入股。如今已有30人加入合作社,合作社承包草場近8萬畝,存欄牦牛發展到300多頭,藏羊500多只。每戶年均分紅能夠拿到5000元。
2019年,尼瑪才仁又牽頭注冊成立了曲麻萊縣青年創業協會,吸納了曲麻萊縣20多個企業,這些企業多數由年輕人創辦。通過就業培訓和資源整合,尼瑪才仁帶動更多優秀的青年人創辦企業,孵化項目。
尼瑪才仁正在畜棚照顧小牛犢(4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柳澤興 攝
2021年1月,尼瑪才仁順利當選曲麻萊縣秋智鄉布甫村村委會副主任,這給了他更加廣闊的平臺。“村里牧民居住分散,草場零散,養牛效率不高,今后我打算在村里多成立幾個合作社,將牛羊、草場整合起來,推動規范化、規模化養殖,還要搭建大學生和牧民的交流平臺。”展望未來,尼瑪才仁信心滿滿。
作為合作社理事,索南義西同樣滿懷期待。2017年,他的妻子不遠千里從大連來到曲麻萊,和他一起為家鄉的生態畜牧業添磚加瓦。“曲麻萊是我們從小生長的家鄉,這里需要更多的大學生建設和守護,今后有越來越多高水平的專業牧民,這里的畜牧業才有希望。”索南義西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十年@每一個奮斗的你】青海湖畔創業大學生:回鄉就是為了服務鄉親回饋家鄉
“這是社會服務中心的主營業務之一。從2018年開始,我們就承擔了海晏縣民政局社會救助經辦服務這一塊工作,這也是政府部門對我們返鄉創業大學生的支持。”姜軍說。[詳細] -
樂此不疲撿牛糞 他們到底圖個啥?
牦牛是青藏高原生態系統與草牧業發展不可或缺的關鍵物種。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龍瑞軍帶領團隊通過研究牦牛這種“全能家畜”,解讀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態系統管理與可持續發展。[詳細]